劉洪彪先生在藝術生涯后期一直致力于草書的探索,所以被打上了草書家的標簽,歷史上記載很多草書家都精于楷書,張旭的楷書甚至可以比肩顏柳,肆意的草書和穩重的楷書完全可以共存的。
將這種反差巨大的書寫情緒放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對比關系,就是劉洪彪先生獨家創新,他用少字大草書與朱砂小楷篇章組合,形成了對比鮮明的個性作品。
在當今書壇草書領域,劉洪彪先生是喜歡寫楷書的,這正得益于他所獨創的這種章法形式,這也讓人們直觀的看到他楷書的造詣。
草書要比楷書更早的出現,只是在楷書出現以后再次進行了演變,當今書壇普遍認為楷書是書法的基礎,但是也認為寫好草書首先一定要打破楷書形成的用筆和結字觀念,進入到草書創作的境界當中。
由此可見草書和楷書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創作境界,當一個人習慣于創作草書的時候,他的楷書創作必然會受到影響,從劉洪彪先生的楷書當中可以明顯的看到這點。
劉洪彪先生少時借得半本《九成宮》,從此開啟了書法學習之路,不過礙于歐體限制發揮,所以棄歐學顏,轉攻《多寶塔》,所以他今天的楷書留有很濃厚顏書的印跡。
劉洪彪先生是在楷書上下過功夫并且用過心的,他的楷書雖然以顏為本,但是卻注入了更多靈活與灑脫,沒有唐楷的拘謹,能夠很好的與大草書相映成輝。
劉洪彪先生的楷書創作既扎根于深厚的傳統土壤,又展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形成了個人獨有的藝術風格,為當代楷書創作提供了重要范式。
劉洪彪先生楷書本著"正而不板,奇而不怪"的美學追求。他往往在保持字形基本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局部夸張變形來強化表現力。或伸長垂筆,或收縮橫畫,或調整部首比例,使每個字都充滿動勢,打破了楷書容易流于板滯的局限。
劉洪彪先生特別重視楷書的時代性表達。他認為,當代楷書創作不能停留在簡單模仿古人的層面,而應該體現現代審美意識。因此,他的作品在傳統法度中常融入現代構成理念,在保持漢字可讀性的前提下,大膽探索空間分割的新可能。
不過劉洪彪先生的顏體楷書往往得其形而失其魂,沒有突出顏書雄渾肅穆的味道,加上他慣用渴筆,所以將顏書寫的有些輕飄羸弱,這是他楷書非常明顯的一個缺點。
同時他的小楷書也不夠精致,一些用筆和結字顯得過于隨意,雖然在作品中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但是卻不耐品味,與他的大字草書有著很大差距。
綜合而論,劉洪彪先生并沒有遵循楷書的規范化路線,而是用草書的理念去理解和重構楷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楷書更多時候是為了襯托草書的宏偉,很難獨立支撐起一幅作品的格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