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來,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不斷遭受西方圍堵擠壓,日子一直不太好過。尤其在六年前霸氣“收復”克里米亞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提升到最嚴厲級別。經濟上,加大制裁的同時發起致使盧布不斷貶值的貨幣戰爭;地緣上,從三個方向不斷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昔日的鄰居紛紛變成西方制約俄羅斯的馬前卒。
面對歐美的步步緊逼,俄羅斯走向衰落似乎難以避免了。然而,俄羅斯在地緣上也有對付西方的殺手锏,這個戰略點就是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作為俄羅斯最小的一個州,位于波羅的海南岸的加里寧格勒面積僅1.5萬平方公里,還沒有我們一個北京市大。
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本土間隔著立陶宛、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南與波蘭接壤,東北與立陶宛接壤,西北臨波羅的海。此地距俄羅斯本土至少400公里,而距華沙僅200多公里,距柏林也就600公里。從地圖上看,加里寧格勒似乎陷入歐洲國家的包圍之中,然而它正是俄羅斯西向地緣戰略的重心,一直以來都是俄羅斯與西方斗法的焦點地區。
那么,加里寧格勒是如何成為俄羅斯插進歐洲腹地的一把利劍?原本歸屬德國的柯尼斯堡如何改成加里寧格勒,當年又如何堂而皇之成為蘇聯的領土?這還得從它的歷史說起。
悠久歷史
柯尼斯堡所在地區最初是由古普魯士人建立的幾處定居點,13世紀中期,條頓騎士團征服普魯士部落,隨后建立一個新的要塞,命名為柯尼斯堡,意為國王之山,以紀念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
1340年,柯尼斯堡成為漢薩同盟的成員,城市快速發展成波羅的海東南部的重要港口,來自普魯士、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的貨物在此交易。在整個波蘭—立陶宛—條頓戰爭期間,柯尼斯堡一直處于條頓騎士團控制之下。
15世紀中期,條頓騎士團與波蘭展開十三年戰爭,隨著西普魯士成為波蘭王國附庸,柯尼斯堡成為條頓騎士團國的新首都。1525年,普魯士公國建立,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成為第一任公爵。
作為公國首都,柯尼斯堡是普魯士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擁有相當的自主權、獨立的議會和貨幣,城市因出口眾多商品逐漸繁榮起來,市民大都使用德語。在16世紀末,柯尼斯堡和但澤、里加成為波羅的海少數幾個每年有超過一百艘船只到訪的港口。
1618年,來自勃蘭登堡侯國的選帝侯繼承普魯士王位,從此,普魯士公國和柯尼斯堡都處在勃蘭登堡選帝侯統治之下,勃蘭登堡-普魯士正式建立。此后的三十年戰爭中,勃蘭登堡被瑞典侵占,霍亨索倫家族被迫逃往柯尼斯堡。
1660年,普魯士擺脫波蘭和瑞典統治獲得獨立。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城堡加冕為普魯士國王。“巧合”的是,1月18日這個日子此后在德法互相羞辱中又出現了兩次,分別是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和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
從普魯士公國升格為普魯士王國,霍亨索倫家族在普魯士擁有的威信力可見一斑。此后,普魯士國王的居住地移到了柏林和波茨坦,原來的普魯士公國則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個省,柯尼斯堡仍為其首府。
七年戰爭中,東普魯士被俄羅斯帝國占領。1758年,沙皇宣布將柯尼斯堡并入俄羅斯。此后四年,來自俄羅斯的幾名總督負責管轄柯尼斯堡。也許,這一短暫占領成為俄國對柯尼斯堡擁有主權的“歷史依據”。
第一次瓜分波蘭的1772年,柯尼斯堡成為東普魯士省的首府。拿破侖戰爭期間,戰敗的普魯士國王從柏林逃往柯尼斯堡,這里成為抵抗拿破侖的政治中心之一。1819年的柯尼斯堡人口超過6萬,此后一直是普魯士省的首府,而普魯士省則由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合并而成。
近代歷史
1871年,普魯士領導完成了德意志統一,柯尼斯堡成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此后,柯尼斯堡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柏林到圣彼得堡的鐵路建成進一步帶動柯尼斯堡的商業發展。
隨著19世紀末電氣化鐵路的完工,往來于柯尼斯堡與克萊佩達、但澤之間的定期火車開通,到1900年,柯尼斯堡已是一個人口近20萬的繁華城市。
一戰末的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國戰敗投降,魏瑪共和國建立。德皇威廉二世退位時心有不甘,曾試圖保留普魯士國王頭銜,最后迫于國內外壓力而放棄。普魯士王國瓦解后,其領土由普魯士自由邦繼承。
之后的凡爾賽合約令德國倍感屈辱,協約國劃出的“波蘭走廊”將柯尼斯堡所在的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分隔開。這條走廊雖不寬,卻讓“兩個德國”翹首以盼長達20年之久。
1935年,希特勒重整德國軍備,指定柯尼斯堡為德意志國防軍第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負責整個東普魯士的軍事防務。二戰爆發前后,“第一軍區”連續三次擴容,相繼參與了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和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柯尼斯堡發展成為丘吉爾所稱的“一座現代化重型防御堡壘”。
1944年,柯尼斯堡被盟軍連續轟炸,城市遭受重創,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包括大教堂、城堡和大學在內的城市建筑均未能幸免。當年10月,隨著蘇聯紅軍逼近東普魯士,大批民眾從柯尼斯堡逃離。
柯尼斯堡戰役
1945年4月6日至9日,蘇聯紅軍發起東普魯士戰役。在一戰初的1914年,俄軍也發起過一次聲勢浩大的東普魯士戰役,最終卻以損失近25萬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的失敗告終。
這次進攻東普魯士就不同了,有備而來的蘇軍對這座“現代化重型防御堡壘”志在必得。4月6日,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蘇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足足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炮火準備后發起全面進攻。德軍的抵抗不可謂不頑強,但蘇軍的火力太猛烈了, 蘇軍航空兵僅在一天內就出動5000架次,向德軍防御陣地投擲了近2000噸炸彈。
4月9日晨,蘇軍炮兵和約1500架飛機對德軍殘存的抵抗樞紐部進行了密集轟炸,隨即向市中心的德軍發起沖擊,戰至當日晚間,防守要塞的德軍漸漸不支,柯尼斯堡德軍司令率殘部投降。僅用了四天時間,蘇聯紅軍就拿下了這座重型防御堡壘。
為紀念柯尼斯堡戰役,蘇聯專門設立了“攻克柯尼斯堡獎章”,多達76萬蘇聯紅軍獲得該獎章,此外還有200名蘇聯軍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波茲坦會議
繼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之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三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
此時距蘇軍攻克柏林已過了兩個多月,除了波蘭邊界問題,斯大林專門提出蘇聯西部邊界的領土歸屬問題,“尤其是與立陶宛、波蘭和東普魯士接壤的柯尼斯堡地區”。
彼時,兩大陣營的對峙已現端倪,美英對蘇聯勢力的不斷壯大心存忌憚。然而,不知是剛接替羅斯福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剛接替丘吉爾的英國首相艾德禮出于何種考慮,美英“原則上同意將柯尼斯堡市及周邊地區劃歸蘇聯”。
之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依據”雅爾塔會議將南庫頁島和南千島群島納入版圖,作為三巨頭達成的共識,這一理由還說的過去。然而,雅爾塔會議可沒有答應蘇聯占領德國領土,柯尼斯堡極具戰略價值,這一點美英不可能看不到,為何還把這張“王牌”拱手讓給蘇聯?
如果說這是蘇聯“先斬后奏”取得的回報,那依此可劃歸蘇聯的德國領土就多了,柏林還是蘇聯打下來呢。究其原因,應該說美英對蘇聯的妥協是主要因素,畢竟在打敗德國的過程中蘇聯是絕對的主力,即使美英不同意也改變不了蘇聯占領柯尼斯堡這一事實,他們很清楚面對的是說一不二的鐵人斯大林。
此后的一切都順理成章了,次年,蘇聯將柯尼斯堡更名為加里寧格勒,城市里的德國人要么被遣返,要么被發配,總之被驅逐干凈。加里寧格勒的德國人很快被俄羅斯人完全取代,德語被俄語取代,與德國有關的歷史文化和城市“元素”逐漸消失。
影響深遠
不管當年蘇聯將這塊地納入版圖是否有足夠的歷史依據,現在看來,不得不說斯大林的戰略眼光厲害。加里寧格勒成為蘇聯楔入歐洲腹地的一枚釘子,起著一石數鳥之效果。
一方面,此舉成功閹割了德國軍國主義精神,另一方面,這個堡壘在監視德國的同時還讓與俄國不共戴天的波蘭如頭頂懸著一把利劍,同時也對夾在中間一貫反俄的波羅的海三國起到威懾作用。
直到今天,加里寧格勒也是俄羅斯威懾西方的一張王牌,在波羅的海地區,雙方斗得不亦樂乎。隨著北約持續“東擴”,波蘭、立陶宛甚至西烏克蘭都成為西方遏制俄羅斯的橋頭堡,而北約也逃不過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威脅。
只要加里寧格勒還在俄羅斯手中,北約就如芒在背,歐洲也寢食難安。假設非讓俄羅斯在南千島群島和加里寧格勒之間做出選擇,俄羅斯一定是寧可放棄“北方四島”也絕不放棄加里寧格勒。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多有紕漏,歡迎留言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