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歐洲歷史,俄羅斯帝國絕對在其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從莫斯科附近一個公國崛起成為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沙俄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扮演著改變歐洲格局的角色。
沙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還是在1721年,這一年,彼得一世通過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俄國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這個“面向歐洲的窗戶”,為表彰這位沙皇開疆拓土的偉大功績,當時的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彼得一世“全俄羅斯皇帝”頭銜。
從1721年成立到1917年崩盤的近二百年中,沙俄“面向歐洲”積極投身各項事務,在歐洲不同時期形成的不同陣營中,總能出現俄國人忙碌的身影。
而當歐洲發生武裝糾紛時,沙俄又總能不失時機地加以干涉,比如拿破侖戰爭時期的“反法同盟”與“大陸封鎖”之間的糾紛,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發生革命等等,由此,沙俄一度被冠以“歐洲憲兵”稱號。
期間,在沙俄介入的歐洲沖突中,有三場著名的戰爭對歐洲產生深刻影響,而在這三場戰爭的關鍵時刻,沙俄都無一例外地“倒戈”,最終不僅改變了戰局也改變了歷史。
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跡
著名的“七年戰爭”發生在1756年—1763年,這是歐洲列強為爭奪利益和殖民地進行的一場混戰。戰爭在歐洲大陸和列強各殖民地上同時展開,最終造成約120萬人死亡。
在歐洲大陸,日益崛起的普魯士與日漸衰落的奧地利在神圣羅馬帝國體系內外為爭奪霸權大打出手。起初,俄羅斯與奧地利結盟向普魯士發動攻擊,在前期的拉鋸戰中起到重要作用。
奧地利陣營形勢一片大好,連吃敗仗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在一年比一年絕望中度過。柏林被圍時,腓特烈大帝甚至準備以身殉國。作為盟友的英國也認為普魯士要崩潰了,不斷催促其放棄抵抗。
然而,1762年初伊麗莎白一世過世,其侄子彼得三世即位。這位親普魯士出了名的沙皇突然改變立場,與腓特烈訂立了攻守同盟,不僅下令停止進攻普魯士,還將正圍攻柏林的2萬俄軍交給腓特烈指揮。
伴隨著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跡上演,腓特烈獲得喘息之機,最終重新集結軍隊擊敗了奧地利。就這樣,身臨絕境的普魯士被“倒戈”的沙俄挽救了。被俄國人從背后捅了一刀,奧地利不得不在戰后承認西里西亞受普魯士統治,那不勒斯和西里西島也脫離了維也納統治。
沙俄這次倒戈當然引來奧地利、法國一片叫罵聲,但贏得與普魯士的深厚友誼。通過這場戰爭,沙俄不僅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還對維持歐洲大陸均勢起到關鍵作用。
一百多年后的1945年4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病逝之際,柏林再度被俄國人包圍,第三帝國元首也在幻想出現類似的“奇跡”。
大陸封鎖
半個世紀后,歐洲迎來拿破侖時代。通過一系列戰爭,拿破侖大軍橫掃歐洲大陸,逐漸奠定了在歐洲的霸權地位。特拉法爾加海戰后,拿破侖認識到從海上入侵英國成死路一條,隨后改變戰術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
英法互相“封鎖”對歐洲各國經濟無疑造成很大影響,然而,英國擁有眾多海外殖民地,此時就發揮出優勢了,僅在美洲的貿易,英國就可渡過難關。
相比之下,許多歐洲大陸國家對英國商品有一定需求,同時也需要將本國的原料賣給英國。于是,伴隨著對拿破侖大陸封鎖的不滿,各地的走私一度達到猖獗的地步。
作為與西歐有密切經濟聯系的國家,沙俄起初同意配合拿破侖對英國實施封鎖并加入了大陸體系。然而,由此對自身造成的經濟壓力很快令沙俄苦不堪言。
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關鍵是對法國擴張一直存有強烈戒心,1811年,沙俄突然宣布退出拿破侖的大陸體系,隨即恢復中斷已久的俄英商貿關系。
大陸封鎖的關鍵時刻竟然“反水”,沙俄這一敵對行為令拿破侖怒不可遏。1812年6月,拿破侖集結60萬大軍,向破壞“大陸體系”的沙俄發起進攻。拿破侖大軍兵敗俄國后,俄軍一路追著法軍打到巴黎。
1814年,作為反法同盟盟主,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以聯軍總司令身份在巴黎舉行了盛大入城式,至此被譽為“歐洲的救世主”。
同上次救了普魯士一樣,沙俄這次“倒戈”救了英國一命。當時,英國不僅在歐洲被拿破侖壓得喘不過氣,法國還攛掇美國在北美大陸挑起“1812年戰爭”,兩線作戰的英國眼看撐不住之際,沙俄出手了。
“歐洲憲兵”果然名不虛傳,俄國人倒戈一擊瞬間改變了歐洲格局,拿破侖統一歐洲的偉業就這樣斷送在俄國人手上。
一戰
有一種說法,一戰是全世界被塞爾維亞裹進去的,而塞爾維亞背后站的正是歐洲憲兵沙俄。一戰爆發時,為了對抗強勢崛起的德國,英法不得不與他們打心底不待見的俄國并肩作戰。在對一戰結局有決定性影響的1917年,發生了俄國革命和美國參戰兩件大事。
彼時,協約國與同盟國兩大陣營打得難分難解,雙方都認定誰挺到最后誰就是勝利者。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羅曼諾夫王朝長達300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宣告結束。隨后的俄國臨時政府繼續履行協約國義務在東線與德奧作戰,但戰績仍一塌糊涂。
當年十月,布爾什維克又通過一場革命奪取了政權。新生的蘇俄主張停戰退出戰爭,隨后在布列斯特與同盟國展開談判。首輪談判破裂后,德奧聯軍發起旨在蘇俄屈服的“拳擊行動”,兵分三路攻入蘇俄腹地,僅11天就兵臨彼得格勒城下。
俄軍一敗涂地,列寧不得不下令遷都莫斯科。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奧簽署了“布列斯特和約”,喪失大片領土并賠償60億馬克。蘇俄突然退出戰爭招致協約國一片叫罵,正在西線作戰的英法聯軍傻眼了,對付兩線作戰的德軍還累個半死,百萬德軍從東線掉頭而來,這不是置協約國于死地嗎?
當年4月,美國宣布參戰,身處險境的協約國總算舒了一口氣。沙俄這次“倒戈”徹底激起眾怒,英法隨即以阻止戰略物資落入德國手里為由出兵摩爾曼斯克,美國和日本也在遠東登陸,“十四國武裝干涉”紛至沓來,一時間,蘇俄大地遍地狼煙,紅軍、白衛軍、外來軍打作一團。
如果說前兩次“倒戈”還情有可原,那一戰關鍵時刻單方退出戰爭就很不厚道了。不過,新生的蘇俄的確獲得喘息之機,半年后同盟國投降,布列斯特簽訂的割地賠款條約統統不算了,這不是意外之喜嗎?
歷史上這三場戰爭,沙俄的三次“倒戈”招來盟友一致譴責,落得一世罵名。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沙俄不僅在這三次倒戈中獲得了豐厚利益,還改變了歐洲甚至世界格局。真要說有什么損失,那就是名聲壞了,不過這對俄國來說應該不算事。
文/田瑞安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留言評論,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