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23日的上海車展上,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再次以標志性的“遙遙領先”點燃輿論。他宣布,問界M9 2025款上市僅20余天,大定訂單已突破4萬輛,稱其為“5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王者”,并強調其銷量“超過第二名至第二十名的總和”。這一數(shù)據(jù)不僅刷新了鴻蒙智行的紀錄,更讓傳統(tǒng)豪華品牌如BBA(奔馳、寶馬、奧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2025款問界M9于3月20日上市,新增“金瑞紅”配色,靈感源自故宮金瓦紅墻,通過三層納米鍍膜工藝實現(xiàn)流動鎏金質感。這一設計被解讀為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現(xiàn)代化演繹,瞄準35-50歲高凈值人群的“低調奢華”需求69。與此同時,其技術配置堪稱“頂配教科書”:四激光雷達全域感知、華為ADS 3.0智駕系統(tǒng)(無圖城市覆蓋率95%)、麒麟長續(xù)航電池包(綜合續(xù)航920公里)等十大黑科技,直接將競品的硬件標準拉高一個維度。
有支持者認為“國產車終于不用靠冰箱彩電內卷”,但質疑者則調侃“參數(shù)再強,品牌能撐起50萬定價嗎?”
品牌溢價與市場真實需求問界M9的銷量神話背后,是華為“技術定義豪華”的野心。自2024年4月以來,該車型連續(xù)11個月穩(wěn)居50萬以上市場銷冠,累計交付超20萬輛,甚至在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的保值率榜單中位列前茅。然而,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華為的品牌勢能和技術光環(huán)。天風證券研報指出,華為的“科技溢價”正在取代傳統(tǒng)豪車的“歷史溢價”。
市場爭議點在于:一方面,問界M9以“科技平權”邏輯打破BBA壟斷,吸引了一批追求智能體驗的新貴;另一方面,其用戶畫像仍集中在“華為生態(tài)忠實粉絲”與“科技嘗鮮者”,尚未真正滲透傳統(tǒng)豪車核心客群。有網友評論:“開問界的是極客,開寶馬的是老板——品牌調性的差距不是參數(shù)能填平的?!?/p>
問界M9的銷量爆發(fā),離不開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持續(xù)造勢。2024年春節(jié),余承東親自駕駛M9從安徽到深圳,全程1314公里僅因選擇收費站人工介入一次,以此展示華為ADS系統(tǒng)的可靠性。這場“真人實測”雖被部分業(yè)內人士質疑“有表演成分”,卻成功將問界M9與“智能駕駛標桿”綁定。
然而,現(xiàn)實中的用戶反饋更為復雜。有車主抱怨“城區(qū)復雜路況仍需頻繁接管”,也有用戶稱贊“高速路段確實省心”。這種體驗落差,暴露出智能駕駛技術從實驗室到真實場景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行業(yè)分析師指出,問界M9的快速迭代(如提前改款上市)體現(xiàn)了華為“互聯(lián)網式”的產品思維,但也暗藏風險:過度追求技術參數(shù)可能導致用戶體驗碎片化。例如,新增的投影幕布、燈語交互等功能被部分用戶視為“雞肋”。
中國社科院專家倪峰認為,華為若想真正站穩(wěn)高端,需在品牌敘事上超越“堆料邏輯”,構建如BBA般的文化認同感。“豪車不僅是工具,更是身份符號。問界M9需要講一個比‘科技領先’更動人的故事?!?/p>
問界M9的4萬訂單,是華為沖擊高端市場的階段性勝利,卻也揭開更深層挑戰(zhàn):當技術優(yōu)勢逐漸被競品追趕,品牌積淀的短板將如何彌補?余承東稱:“我們熬過了最困難的寒冬”,但能否在豪車市場的“持久戰(zhàn)”中持續(xù)領先,答案仍藏在未來的用戶口碑與市場博弈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