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74年1月19日,南海西沙海域戰云密布。
此時81歲的毛主席躺在病榻上,看著“西沙告急”的戰報,深知這是自己軍事生涯的最后一次重大決策,毅然提筆在報告上簽下“同意”二字。
至此,一場改寫南海格局40年的海戰即將爆發。
時間倒流回到當年1月11日,中國外交部發表嚴正聲明,重申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然而南越當局置若罔聞,僅僅4天之后就派軍艦炮擊甘泉島,隨后占領金銀島、甘泉島。
在這緊要關頭,周總理緊急召見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李力,表示西沙很可能爆發一場戰爭,需立即向毛主席匯報。
這位一生經歷無數大風大浪的戰略家此時已經身處病榻,但茲事體大,毛主席還是在凌晨3時聽了周總理的匯報。
聽完以后,他的心里有數了。
早在1960 年,毛主席就已經看到了日后南海會引發爭端,當時就提出“南越海軍不過是紙老虎”的論斷,但顧慮美國可能介入所以暫時擱置了行動。
在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關系解凍,美國明確表示不介入中越爭端,這為解決西沙問題創造了戰略契機。
毛主席覺得,此時或許是一個好的契機,于是用鉛筆在“擬同意” 三個字上重重畫圈,對周總理強調,這一仗必須打,不能留給后人解決。
西沙群島的主權歸屬是有歷史證據記載的,早在東漢時期《異物志》中曾經出現過“漲海崎頭”,這就是今日西沙群島的古稱。
到了宋代更是將其納入軍事轄區,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還在此設立觀測點,明代鄭和船隊則在永興島立下界碑。
這些歷史印記,都是中國對南海諸島無可爭辯的主權憑證。
然而隨著近現代的社會動蕩,這片海域開始變成列強覬覦的目標,中法戰爭后,法國殖民者直接稱其為無主之地,借機侵占西沙。
二戰結束后,法國卷土重來,直至日內瓦會議才撤出。
越南繼承法國殖民遺產后,從1956 年起更是陸續侵占西沙珊瑚島、南沙南威島等島嶼,并單方面宣布將南海10多個島嶼劃入版圖。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形勢開始出現微妙變化,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尼克松政府急于從東南亞抽身,《巴黎和平協定》簽署后美軍開始全面撤離南越。
為維持政權,南越總統試圖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同時脅迫美國繼續提供軍事援助。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堅決,正是因為這一仗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此時中美關系緩和的窗口期,可以避免與美國直接沖突果斷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面對強敵,中國海軍采取“近戰殲敵”戰術,在距離僅百米時發射火箭深彈。
戰斗過程異常艱辛,389艦中彈起火、機艙進水、戰士在缺氧環境中堅守崗位直至犧牲,但好在堅持了下來,在頑強抵抗之下,終于擊沉了南越的一艘軍艦。
海戰勝利后,中國軍隊乘勝發起登島作戰,守島越軍依托碉堡負隅頑抗,但中國采用戰術僅用10分鐘便攻克甘泉島。
守軍見大勢已去,慌忙登上接應軍艦逃離,中國國旗終于重新在島上升起。
由于在作戰過程中,參戰部隊嚴格執行"不打第一槍"原則,在國際輿論中占據主動,而南越軍隊的挑釁行為遭到全球譴責。
西沙海戰的勝利徹底扭轉了中國在南海的被動局面,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南越的擴張野心,此后40余年,越南再未敢在南海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
這種海上拼刺刀的精神從此成為中國海軍的寶貴傳統,西沙海戰也成為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現如今這場戰役早已結束,但不應該忘記的是在那個寒冷冬日里,一位老人在病榻前寫下的 "同意" 二字。
這簡單的兩個字,不僅改寫了中國南海的歷史,更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永恒的真理: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參考資料:
中國軍網專題報道《西沙海戰 44 周年紀念》,2018 年 1 月 19 日
國防部官網《南海艦隊某基地開展系列紀念西沙海戰活動》,2018 年 1 月 20 日
中國新聞網《毛澤東一生中決策的最后一仗:同意打西沙海戰》,2012 年 8 月 6 日
《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年
《當代中國海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1974 年西沙海戰親歷記》,海軍出版社,2014 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