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開國大將里面,跟元帥地位最接近的有兩人:粟裕和張云逸。粟裕自然是憑頂級軍功而受人矚目;而張云逸的早期革命資歷,少有人能相比。這是有真憑實據的,開國大將中只有張云逸的待遇標準,跟元帥級別相同,享受行政三級,還是毛主席欽定,屬于特殊優待了。
似乎有些奇怪:要知道張云逸在大將中的實際排名,也只是第七位;論名氣他在民間趕不上粟裕、甚至也比不了陳賡。他的整個生涯經歷,前后還是有一些落差的,就軍銜和職級而言,1945年對于張老算是個轉折點。為什么這么說呢?
張云逸建軍前后的資歷,跟不少開國元帥相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年齡上有“優勢”,張云逸是1892年生人,跟劉帥同歲、經歷的事情多。比如他參加過黃花崗起義和辛亥革命,多數將帥那時候還沒成年,或者革命思想沒有啟蒙,張云逸卻都付諸實踐了。
1911年辛亥革命時,張云逸甚至不是一名普通戰士,他還有“職務”:在廣州的起義部隊里擔任過炸彈隊長,領導爆破工作。國民黨的前身為同盟會,1909年張云逸就加入了,資格太老了。上面這些經歷對多數開國將帥來說,似乎都很遙遠。我黨1921才建立,而在此之前十多年,張云逸已經干過不少大事。
說到這里,可能有讀者有質疑,畢竟這些事都是建軍之前的履歷,雖然非常厲害,但不能完全代表張云逸的紅色功績,超過其他將帥。這種疑問不是沒道理,然而張云逸的建軍貢獻,也是非常突出的,甚至能跟彭德懷元帥比肩。
1929年百色起義,主要領導人是張云逸和小平同志。鄧公的歷史地位不必多說,而張云逸是起義時紅七軍的軍事主官,作為軍長和和創始人,完全能跟彭德懷1928年領導的平江起義媲美。這兩次起義,都屬于我黨早期獨立領導的八大起義。
換句話說,張云逸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之一,而這也是55年元帥評銜的重要衡量標準。懂軍史的朋友都清楚:審議軍銜時,這種在紅軍早期拉隊伍、創建軍隊的貢獻,往往比后期打幾次大戰役的影響力大得多。
不光紅軍時期,抗戰時張云逸的職務也比多數大將高:皖南事變后陳毅成為新四軍代軍長,張云逸則是副軍長。新四軍副軍長,相當于是跟八路軍副師級干部對標,與元帥中的徐向前、聶榮臻對等。而后來的第一大將粟裕、第三大將黃克誠,這時候都只是新四軍下設師長,屬于張云逸的直接下屬。
張云逸的軍內地位真正有所“下滑”,一個標志就是45年12月,華東局調整軍隊干部分工的電報。這次調整中央批準了:張云逸出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但在一線的“野戰軍”中,不掛任何職務。這是什么意思呢?為何說他地位下降?
當時老蔣在準備全面內戰,延安方面也有充分預估。因此各根據地要建立強大的野戰軍,也就是負責運動作戰的主力部隊,做好打解放戰爭的準備,這是人民軍隊頭等要務了。山東根據地實力突出,并且還支援了東北9萬多人,原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更是親自北上,后來他成了四野政委。
新的山東軍區司令員是陳老總,他還擔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奇怪的是,一直擔任新四軍副軍長的張云逸,卻不用到前線了,不在山東野戰軍掛職。這是工作分工的需要,也是對將領能力、特點的定義。換個角度看,就是上級領導認為派張云逸去一線野戰部隊,作用不大。
而對于這樣的調整,無論陳毅還是張云逸,都沒提出不同意見,相當于默認了張云逸留在軍區后方,負責統籌后勤工作的角色。一方面經過多年戰爭歷練,人民軍隊指揮才能優秀的將領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張云逸的身體和年齡也是個大問題,事實上7年后的1952年,他便因病無法支撐實際工作,轉入半休養狀態了。
不帶野戰軍、不實際指揮大戰,軍功就會被反超,這是理所當然的。不過也不能抹殺張云逸在解放戰爭中的貢獻,他積極訓練新兵、籌糧籌錢、組織民工和運輸團隊支援前線,華野的歷次戰役都離不開張云逸的工作,屬于典型的幕后英雄。
大授銜發生在1955年9月,結合之前這些主客觀變化,德高望重資歷極深的張云逸,最終只在大將中排名第七,也還是合理的。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