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上半葉,紛飛的炮火在我國幾乎就沒有停息過,即使遭受挨打的痛苦,我國人也決不屈服。中華的熱血男兒們,為了國家的未來背井離鄉,四處征戰,即使犧牲也毫不后悔。戰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唯一能讓他們牽掛的,就是遠在他鄉的故土和父老,戰爭結束后,舉國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久經離散的將士們最急切的一件事,就是回鄉與日夜思念的家人們重聚。有一位少將,他是開國功臣,回家途中乘坐驢車,一路上與車夫閑聊,快到家時,驚訝又欣喜地認出來,這位車夫竟然是自己的父親。
王扶之出生于1923年,在陜西子洲縣一家農民家中長大,他的家庭非常貧苦。在年幼時,王扶之的母親就去世了,父親也到外地務工來維持家中生計,幼小的王扶之也到地主家放牛掙得一些生活費。王扶之少年時期上過三個月私塾,當時社會更加動蕩,戰亂四起,本來就貧困的農民還常常受到反動軍的欺壓,12歲的王扶之輟學回家,幫家里種地。這時他遇到了紅軍,聽聞紅軍的英勇和親民事跡之后,他謊報年齡參軍,成為了紅軍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名戰士,開始了軍旅生涯。
此后王扶之跟隨部隊南征北戰,作戰無數,憑著一身不怕犧牲的勇敢,立下汗馬功勞,在土地革命時期,與紅軍其他部隊開辟了許多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華北、華中南等地進行作戰,走過萬余里河山,記三次大功,受到多次嘉獎,他從紅二十六軍的戰士做起,到副連長和團長。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他又參加了戰役,出生入死,屢次立功,被升任師長,擔任過軍區司令員。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將軍銜。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王扶之回想多年以來,從多少生死關頭闖過來,也經歷了多少生離死別,對于家鄉親人十分想念。于是,他帶了許多日常用品和禮物,在離鄉29年后,踏上回鄉之路。當他的耳邊已經能聽見熟悉的鄉音,自己就快要到家的時候,王扶之雇了一輛驢車,方便自己把所帶的物品送到家中。
王扶之多年未歸,見到家鄉父老十分欣喜,這位車夫也非常熱情。開國少將坐驢車回家,一路與車夫閑聊,當車夫說道自己家中情況,有一個參軍未歸的兒子,王扶之連忙詢問其中細節,這才認出是眼前的車夫是自己的父親,三十年未見的父子,不禁感慨連連。
家鄉是游子永恒的牽掛,戰爭過后,許多將士都已經回不了故鄉,回到家的人也有可能物是人非,王扶之少將回鄉與父親重逢的故事也帶給人們些許慰藉。在戰爭中,無論誰勝誰敗,都給平凡家庭帶來破碎,這些苦痛,人們不會遺忘,正因為不遺忘,所以我們才更加強大,不再受人欺凌是我們的底線,而人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起紛爭,永遠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