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印度媒體《歐亞時報》拋出了一篇重磅報道,直言不諱地說,如果解放軍真的動手,有足夠的實力在100天內把臺軍收拾干凈,完成解放臺灣的任務。
這話一出,立馬在國際上炸開了鍋,討論聲浪一波接一波。報道還提到,臺灣自己做過一次民調,結果顯示有51%的臺灣人覺得,如果真打起來,臺軍撐不過100天。
這數據聽著就讓人心里一緊,也難怪印度媒體會拿來大做文章。
這篇報道的作者、印度專家坦美卡丹分析得挺有意思。他提到,俄烏沖突的爆發給全世界敲了個警鐘,也讓臺灣人開始懷疑自家軍隊到底行不行。
烏克蘭有北約撐腰,武器裝備和援助源源不斷,可面對俄羅斯的攻勢,還是吃了不少苦頭。這事兒看在臺灣人眼里,難免會想:我們這點家底,真能擋得住對岸的解放軍嗎?
坦美卡丹還點出了臺軍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兵役制度。臺灣的兵役時間從以前的兩年砍到了現在的幾個月,后備役每年訓練就兩天,簡直跟走過場差不多。
新兵訓練不足,后備役拉出來也打不了硬仗,正規軍和后備力量的配合更是亂七八糟。這種現狀,別說100天,可能更短時間就得露餡。
臺軍的短板:問題一大堆
說到臺軍現在的狀況,真的是讓人捏把汗。兵役制度改來改去,新兵還沒摸熟槍就得出營,后備役的訓練更是形同虛設。
每年“漢光演習”搞得熱熱鬧鬧,但每次都能看出毛病一大堆,尤其是城市巷戰這種硬仗,臺軍明顯力不從心。演習里暴露的問題年年有,可年年解決不了,實戰能力自然讓人懷疑。
再看看裝備,臺軍這邊基本靠美國供貨。F-16戰機、愛國者導彈這些聽著挺唬人,但數量有限,更新速度也慢得像烏龜爬。
臺灣現役部隊大概18.9萬人,后備役號稱200萬,可訓練水平參差不齊,真拉上戰場能頂用多少,誰心里都沒底。更別提后勤保障和指揮體系了,漏洞百出,根本沒法跟對岸比。
反觀解放軍,發展速度讓人瞠目結舌。海軍艦艇數量全球第一,空軍有殲-20隱形戰機,火箭軍的東風導彈更是出了名的殺手锏。
網絡戰、電子戰這些高科技領域,解放軍也沒落下,能力提升得飛快。光看這些硬實力,臺軍就已經壓力山大了。
解放軍的底氣:硬實力說話
解放軍的實力可不是吹出來的。解放軍的裝備更新換代快得驚人。海軍有055型驅逐艦、航母編隊,空軍有殲-16、殲-20這些先進戰機,火箭軍的高超音速導彈更是讓對手頭疼。
指揮體系也越來越現代化,信息化作戰能力甩了臺軍好幾條街。相比之下,臺軍的防御體系就顯得捉襟見肘了,空防靠著老舊的裝備硬撐,海防更是漏洞百出。
再說訓練,解放軍的實戰化演練從來不含糊。無論是登陸作戰還是海空聯合打擊,動作熟練得像是演了好幾遍。
臺軍這邊呢?演習里老出錯不說,實戰經驗幾乎為零,真打起來誰高誰低一目了然。
民調背后的民心:信心崩得快
臺灣民意基金會2022年的那次民調,真挺能說明問題。51%的受訪者覺得臺軍撐不過100天,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俄烏沖突讓大家看清了一個現實:光靠意志力打不了勝仗,裝備、訓練、后勤缺一不可。臺灣人自己都對臺軍沒信心,這仗還沒開打,氣勢上就先輸了一截。
這幾年,臺海局勢越來越緊張,解放軍軍機軍艦繞臺幾乎成了日常。老百姓看在眼里,心里自然有桿秤。
加上國際新聞天天播報俄烏戰場的慘烈,臺灣人難免會拿自己跟烏克蘭比一比,越比越覺得懸。民調數據背后,其實是民心在動搖。
國際因素:美國撐腰能管用嗎?
國際因素摻和進來,局勢就更復雜了。美國靠著《臺灣關系法》,一直承諾給臺灣提供防御支持。
真打起來,美國可能會派航母戰斗群或者戰機過來撐場子。
但問題是,美國的戰略重心早就轉向印太地區,跟中國的博弈越來越直接,臺灣不過是棋盤上的一顆棋子罷了。
日本和澳大利亞也可能摻一腳。日本自衛隊最近動作頻頻,跟美國搞聯合軍演,擺明了是在針對中國。澳大利亞這邊,靠著“奧庫斯”聯盟,也在加強海軍力量。
但這些國家真會為了臺灣跟中國硬碰硬嗎?不好說。畢竟誰也不想為了一場不確定的仗,把自己搭進去。
再說武器供應,美國給臺灣的軍售雖然不少,但交貨速度慢得要命。2023年就有報道說,美國承諾的幾十億美元軍援,到現在還沒完全到位。
臺軍手里那點裝備,能不能撐到外援到來,還是個大問號。
印度的算盤:既想牽制又怕惹火上身
印度在臺海問題上一直挺活躍。《歐亞時報》這篇報道就挺有代表性,既分析了軍事對比,也帶了點戰略意味。
印度戰略專家哈什·潘特就建議,印度得抓住機會,通過“四方安全對話”(美日印澳)加強海軍和空軍的遠洋作戰能力,在印度洋牽制中國,減輕自己在中印邊境的壓力。
潘特還提出,印度可以搞點經濟和外交動作支持臺灣。比如擴大半導體貿易,畢竟臺灣的芯片產業全球有名,印度要是能搭上這趟車,經濟上能撈不少好處。
再比如通過多邊論壇發聲,間接幫臺灣提高國際地位。這些招數聽著挺聰明,既不得罪中國太狠,又能給自己加點籌碼。
不過,印度自己心里也清楚,真要卷進臺海沖突,風險不小。印度洋離臺海十萬八千里,海軍遠洋能力有限,真要跟中國硬碰硬,底氣未必夠。
加上中印邊境問題還沒消停,印度更傾向于隔岸觀火,撈點實際好處就行。
結語
總的來說,印度媒體這篇報道把臺海局勢的緊張和復雜展現得淋漓盡致。解放軍的實力一年比一年強,臺軍的短板卻越來越明顯。
民調顯示的民心動搖,加上國際社會的各種算盤,讓這場潛在的沖突充滿了變數。
100天這個時間點聽著挺唬人,但仔細想想也不是沒可能。解放軍的裝備、訓練和指揮體系擺在那兒,臺軍的現狀大家也心知肚明。
真要動手,速度可能比想象中還快。當然,戰爭從來不是簡單的事,國際干預、地緣政治、甚至天氣都能左右結果。
但有一點很清楚:現在的臺海,已經不是誰想拖就能拖得下去的了。
這事兒對整個地區,甚至全球的影響都深遠。解放軍如果真在100天內拿下臺灣,不光是兩岸格局大變,亞太地區的權力平衡也得重新洗牌。
美國的影響力會受多大打擊?日本、韓國這些鄰國會怎么反應?印度又能從中撈到多少好處?這些問題,恐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