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eepSeek用算法參數吟詩作賦,當豆包將目標需求生成設計畫作……人類又一次站在了技術革命的十字路口。在知識如空氣般彌漫的數字云端,讀書這件事是否已經成為AI時代的奢侈品?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我們究竟該如何讀書?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值此之際,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讓讀書成為最美的風景
陽光明媚的午后,翻開《瓦爾登湖》,這本19世紀的覺醒之書將那些關于自然、關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向人們娓娓道來。“AI可以代替很多東西,但永遠代替不了人類的思想?!敝袊鐣茖W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悅笛表示,倘若人工智能發展到具有了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的階段,讀書就成了“讓人成為人”的基本手段。面對人工智能的幻覺與災難性遺忘,只有通過讀書,對海量信息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人類生存發展之道。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金元浦曾編著《閱讀的欣悅》。該書通過古圣先賢、中外文人關于閱讀與學習的感受體會,向讀者展示了閱讀的魅力與價值。金元浦告訴記者,從孩童時期開始,直到生命的終止,人從書籍和閱讀中了解這個世界,學習前人提供的思想、技術、方法、知識。讀書是人與世界交流交往的方式,讓人們可以跨越時代、跨越地域、跨越不同語言參與世界,與偉大的思想家對話,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逐漸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皩τ谖襾碚f,讀書的魅力還在于審美的愉悅。”金元浦說,“當我沉浸在閱讀中時,我的情感、我的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滋養,它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使我獲得深度的精神體驗、審美體驗和人文體驗?!?/p>
“在我看來,在AI時代,不僅需要讀書,而且尤其需要讀書?!鄙綎|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何中華表示,這里所說的“讀書”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閱讀,而是要讀那些經過了時間的“淘洗”和歷史的選擇所甄別出來的不朽經典。他談道,在這樣一個知識過剩、信息爆炸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尋求“變中之不變”的規定,保持對“永恒之物”的敬畏和追尋,是人的內在訴求。
點亮信息海洋中的燈塔
面對快節奏、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人們很容易陷入焦慮、煩躁,甚至迷失自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滿琪看來,讓自己具有更強的思考能力是應對AI時代焦慮的利器?!癆I的深度思考是它的,不是你的。想要獲得屬于自己的深度思考,唯有閱讀,那些通過閱讀沉淀在腦海中形成的思考才是自己的。”她說。
那么,究竟怎樣讀書才能緩解焦慮?我們又該讀哪些書呢?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永認為,伴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從通用大模型向專業大模型和數字虛擬智能體的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對象也必將從人類向人群乃至個體推演,從而為人的自由發展助力。伴隨這一進程,心靈哲學類的書既可以緩解快節奏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時代性焦慮,也可以為我們如何擁抱人工智能帶來啟迪。
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副教授江凌至今仍保持著每月購買和閱讀書籍的習慣,不僅有關于城市文化、文化產業、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專業書籍,也有商業、科技、人文方面的大眾讀物。在他看來,可觸摸、有溫度的傳統紙質閱讀才能具身感知,在“慢學”“標注”“筆記”中細細品味,掩書悟道,深度思考。談及近期讀書最大的收獲,江凌表示,自己對于城市文化產業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走勢有了新的認識。比如,數字化時代的新型文化空間建設堅持以人為中心,既重視物質空間建設,又重視數字虛擬空間建設,強調數智賦能、多元融合、互動體驗和社群聯結,重構空間、人、文化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張佳琪說,目前,自己會通過電子版與紙質版相結合的方式閱讀。電子版書籍便于檢索和儲存,而紙質版書籍則適合深讀精讀,記錄筆記、隨想和發散出的靈感。
“每當開始閱讀,我就進入了一個寧靜的思考空間,AI使用越頻繁,我就越需要定期‘書療’,以此讓自己更加平和?!睆埣宴鞲嬖V記者,看書不僅要帶著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富有“想象力”,盡力捕捉當下某一刻冒出來的天馬行空的疑問,不斷打磨追問,也許與實踐相結合的某個瞬間就會迸發出思想的火花、落地生根。此外,讀書做到“不陷進去”也很重要,只有讓書本變成自己“砌墻的磚頭”,能夠有理有據地品評其得失,閱讀才是成功的。
保持閱讀的熱愛和興趣
通過巨量預訓練的生成性AI,正在成為當代人們讀書時的智能助手。對于如何利用AI技術輔助讀書,金元浦表示,我們可以通過AI更有效地與文本互動,分析文本中的論證結構和思想脈絡。AI 可以輔助我們查找相關背景資料,并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擴展我們的理解能力,但不能代替我們進行思考,不能代替孩子們的基礎學習,不能代替各行各業的創新性研究,不能代替人類學術事業的艱苦探索。到目前為止,人類所有前所未有的創造還是通過人完成的,而非機器。
何中華提到,只有保持讀書的興趣,我們才能從一條可靠的路徑上維系同傳統的對話、同先哲的對話、同歷史的對話,才能延續人類曾經達到的思想高度,在紛繁復雜的生存際遇中獲得一種“免疫力”,避免陷入自我迷失。
王永向記者推薦了他最喜歡的書之一——《陶淵明集》。“陶詩韻味醇厚,真切圓融,令人玩味不盡。”他表示,陶詩突出地展現了人在自然和歷史中在場的心靈之飽滿,代表了古典詩歌的核心價值,有助于我們從具體的生活中抽離,得到審美的愉悅。
那些在紙頁間流轉的目光,那些在書眉批注的思考,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人類在數字洪流中錨定自我的儀式。正如世界讀書日的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