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環保產業連續3年營收超過2.2萬億元,這是實實在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綠色成績單”。
2.2萬億元是個什么概念?
相當于2024年中國電影票房的50多倍,或者說是14億多人每人手里攥著1500塊錢的“環保紅包”。這背后,是一場從政策到技術、從市場到社會的全方位綠色革命。
曾經,生態環保產業總被貼上“公益性強、盈利性弱”的標簽,企業干得熱火朝天,卻常常入不敷出。從“史上最嚴”新環保法的出臺,到“雙碳”目標的提出,再到地方環保政策的密集出臺,生態環保企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一系列政策的實施,為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環保也不再是“賠本賺吆喝”。
如果說政策是外力,那么技術便是內功。
20年來,中國環保技術從跟跑到領跑,將綠色夢想變成了現實。
2024年,中國環保技術專利申請量突破10萬件,穩居全球第一。大氣治理領域,煤電廠不再“煙囪冒黑煙”,如今95%以上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鋼鐵、水泥等工業行業正加大力度進行減污降碳,空氣更清新,藍天白云成了朋友圈的常客,全國PM2.5濃度首次降到30微克以下。水治理方面,地表水優良率突破9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接近99%,曾經的臭水溝如今成了釣魚愛好者的天堂。固廢處理領域,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出口歐洲,“洋垃圾”被徹底拒之門外。
技術的進步,讓生態環保產業打開了“賺錢又環保”的雙贏局面。
隨著技術突破,生態環保產業的市場版圖也在迅速拓展。從央企帶頭沖鋒,到民企活力爆棚,從資本市場熱捧,到全民參與,生態環保產業的“朋友圈”越來越大——98家央企中有70多家投身環保,各地紛紛成立地方環保集團;生態環保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90%,諸多企業從“小作坊”成長為“大兵團”;A股上市環保公司從86家增長到230家。
更令人振奮的是,中國的環保技術已經開始走向世界。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等項目落地歐洲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從“跟隨者”向“引領者”,這正是彎道超車的生動寫照。
環保所追求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多的綠水青山得到保護并轉化為金山銀山,環保不再是任務,而是成為大家的生活方式。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中國上上下下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朝著建成美麗中國的目標不斷前進。近年來,中國生態環保產業持續壯大,日益成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和實現“雙碳”目標的生力軍。未來,中國生態環保產業將拔節生長,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產業力量。
作者:劉發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