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鄧稼先望著騰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熱淚盈眶,什么話都說不出來了。
1、頑皮男孩的救國之心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在安徽省寧懷縣白麟坂鐵硯山房,這是一個安靜的南方小山村,老宅是鄧稼先的祖上,清朝篆刻書法大家鄧石如的宅邸,這鐵硯山房據說就是鄧石如親自給取的,鄧稼先是鄧石如的六世孫,不過鄧稼先對老在倒是沒有什么記憶,在鄧稼先8個多月大的時候就跟著父母搬到了北平去了。
就像鄧石如老人希望的那樣,一直到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都是詩書傳家,鄧以蟄也曾留過洋,學成歸國后同時任教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雖然有過留洋的經驗,自己的專業(yè)又是哲學,但對于子女的教育卻并未一味西化。
5歲的鄧稼先已經是北平西城武定侯胡同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了,但下學之余,還得去父親安排的陸老先生的私塾中開小灶,從國學開始補,《左傳》、《論語》、《詩經》,每天都有背誦的任務。
最右是鄧稼先
有一次,父親的好友張奚若教授來家里做客,剛好看見鄧稼先在背誦古書,還打趣道:“叔存兄,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了,你還讓孩子背這些東西?”
而鄧以蟄則用濃重的安徽口音笑著說:“嗨,我不過是要讓知道一下我們中國文化里都有些什么東西,這有好處。”
雖然在教育上鄧以蟄非常嚴厲,但是卻不以孔孟倫常的規(guī)矩來束縛孩子的心性,他曾說:“我們是小孩子的親愛的父母,并不是他們的閻王。”
因此鄧稼先在一種自由又有愛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了,父親對學問的重視,母親勤儉持家的言傳身教,都給鄧稼先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雖然當時鄧家在經濟上并不拮據,但是由于母親的節(jié)儉,鄧稼先過的日子與一般的貧苦孩子也并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因此,他總能時時貼近貧苦大眾。
2、留洋,回國,每一件事都沒有猶豫的有志青年
中學時代的鄧稼先就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父親為此專門請了師大附中的李老師來家里給他補課。
1937年“七七”事變發(fā)生后,北平的情況急轉直下,初中生鄧稼先也切身體會到了這種被欺壓的恥辱,那時候,日軍每占領一個城市,就要逼著市民和學生開會游行慶祝他們的勝利。中國的老百姓徹底憤怒了,我們的城市淪陷了,還要我們的去慶祝。
有一次又開這樣的會了,鄧稼先終于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兩把就把手中的紙旗扯的稀碎,還扔在地上狠狠的踩了幾腳。
但很快,這件事被人告發(fā)了,校長跑到鄧家告訴了鄧以蟄事情的原委,建議他們趕緊把鄧稼先送走,不然可就危險了。
于是鄧家開了緊急會議,商定由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帶著鄧稼先去大后方昆明避難。
在離開北平的前兩天晚上,鄧稼先騎著自行車載著10歲的弟弟向著自己生活的北平巡禮告別,一一經過東四牌樓、景山、故宮、北海、西四……可惜弟弟趴在他背上睡著了,并不能體會鄧稼先此時此刻的心情。
臨行前,沉默的鄧以蟄終于開口說話:“稼兒,以后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像我這樣,不要學文。學科學對國家有用。”
父親的這句囑托鄧稼先默默的記在了心里,因為那時的他已經能感受到國弱受欺的委屈了。在大時代的背景下,鄧稼先和父親心照不宣的達成了一種默契。
1941年秋,鄧稼先上了西南聯(lián)大的物理系,學號是A4795。
大后方的日子過得也是非常緊巴,住宿條件學習條件都非常艱苦,伙食在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吃飽,到后來物價猛漲,與戰(zhàn)前相比,達到了百分之三千萬,真是民不聊生。
在飯里吃著沙子是正常的事,如果誰端著一碗白白凈凈的米飯才是不正常的,那時候同學們甚至可以從飯碗里挑出大點的沙子互相打鬧著玩。
時間過得很快,鄧稼先在昆明刻苦求學的日子轉瞬即逝,1946年夏天,鄧稼先受聘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終于可以回到闊別了6年的北平了,他用自己一個月的全部工資給父親買了兩壇茅臺酒和兩條上等香煙。
物理成為大家越來越看重的一門學科,隨著美蘇兩國冷戰(zhàn)的對峙和1945年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國內的科學家們也意識到量子力學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鄧稼先決定出國求學了,畢竟當時在量子力學以及核物理方面最厲害的還是美國。
于是,他迫切的開始了他的求學之路,因為他知道中國等不及了,他自己也等不及了。
1948年秋天,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鄧稼先登上“哥頓將軍號”客貨輪,離開上海去了美國普渡大學。
目標明確的鄧稼先在美國沒有浪費一分一秒,甚至在德語必修課這樣的事情上,都是靠著在昆明時的積攢,坐吃老本,一次課也沒有去聽過,卻順利通過了考試。
在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終于如愿以償的穿上了學士服,獲得了博士學位,普渡大學物理系的德爾哈爾教授有意帶他到英國繼續(xù)深造,鄧稼先想也沒想就拒絕了,現(xiàn)在他的一顆心里,只有中國。
已經錯過了開國大典,剩下的用自己的所學為祖國奉獻的日子,他一刻也不想耽擱。
3、中國需要你
就這樣,在輾轉多地之后,鄧稼先和一眾留學生終于從廣州登陸,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那一年,全國都流行一首歌叫做《歌唱祖國》。
沒過多久,鄧稼先被安排到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一直到1958年,鄧稼先在這里度過了平穩(wěn)又幸福的8年時光。
時間很快來到了鄧稼先34歲這一年,國家的命運直接影響了鄧稼先的命運,在險惡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抗美援朝技術裝備上的落后也讓中國吃了許多苦頭。
“1951年10月,約里奧·居里請中國放射化學家楊承宗回國轉告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你們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居里夫人還將親手制作的10克放射性鐳的標準源送給楊承宗,讓他帶回中國。”
于是中央毅然決然地做出了發(fā)展核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而這個帶頭人就是鄧稼先。
于是,為了新中國的需要,鄧稼先開始了隱姓埋名的工作,甚至連身邊最親近的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到底在哪里工作,他把生活范圍限制在了一個很小的圈子里,全身心的研究原子彈。
4、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在青海荒涼的大草原上,一群沒有任何經驗的中國人擼起袖子開始干了,不懂就向蘇聯(lián)人像擠牙膏一樣的學習,不分白天黑夜的鉆研,經過難以形容的艱苦的三年,鄧稼先帶領著一群年輕人終于在叩開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大門。
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事故出現(xiàn)了。一次核試驗空投的核彈降落傘沒有打開,導致核彈直接從高空摔到了地上,核彈去哪兒了?
這是令所有人都冷汗直冒的一件事情,找來找去都找不到,記得鄧稼先坐不住不顧眾人阻攔要親自出馬了,要知道放射性钚,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兩萬四千年,如果人類直接接觸到,會被骨髓所吸收,在人體內的半衰期是200年,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堵死100萬只鴿子!
左邊是撿到核彈碎片的鄧稼先
到了事故地區(qū)的邊緣,他下車并阻止了同行的趙副部長和司機,一個人固執(zhí)的去尋找“失蹤”的核彈了。
仿佛上天冥冥之中注定了似的,這個核彈碎片還真讓鄧稼先發(fā)現(xiàn)了,他彎腰拾起來立即放心了。就是這一撿,讓他遭受到了極為嚴重的放射性钚239的輻射傷害,給他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巨大的轉折。在隨后的體檢中,他的身體指標幾乎全部都不正常,但他一天也沒有去療養(yǎng)過,他繼續(xù)投入了他的核彈事業(yè),直到去世。
鄧稼先一生目標一直以來都非常的明確,將祖國的命運與自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祖國需要的,就是他所要奉獻的,像蠶一樣的一生,完全無私的奉獻給了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