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朝茜
收藏家,陶瓷文物鑒定專家。1991年10月出生,山西臨汾人,現為北京民俗博物館特聘陶瓷鑒定專家;河南衛視“華豫之門專家評委委員會”成員;開封市博物館特聘研究員;北京觿堂一蓮藝術館館長。曾受邀在北京石刻博物館、北京文博交流館等授課明清瓷器概論、康熙瓷器鑒賞等。
在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路一帶有一處充滿藝術氣息的大院,里面不僅有若干位藝術家的獨立工作室,還有一個充滿藝術氣息、古樸典雅的藝術殿堂——觽堂一蓮藝術館。在這個藝術館里,經常有書畫家或藝術愛好者光顧觀賞書畫藝術品,也有古董商或收藏家到這里探尋或鑒賞古董的奧秘。也許有人以為作古董收藏的人應該是位老者,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個叫賈朝茜的90后女子,卻不僅是位收藏家、陶瓷鑒定家,還是這個藝術館的館長。她不僅年輕漂亮,在她身上還有著當代文化人和文物守護人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執著和情懷。
收藏界嶄露頭角的年輕女性
賈朝茜出生于文化底蘊深厚的山西省臨汾市,那是一座歷史古城,文物資源豐富。賈朝茜記得,小時候她就聽說過當地人竟然在野外的莊稼地里就能撿到古董。受家庭及周圍社會的影響,賈朝茜從小就跟著父親鑒賞古董,由于父親進入收藏圈早,又生活在文物資源豐富的地方,所以父親在民間收藏了許多古董文物。可以說,賈朝茜從小就是在古董堆里長大的,小時候的她特別喜歡給家里收藏的文物做分類,父親也不時地對她講些文物知識,這讓她對文物收藏及傳統文化開始有了興趣。
賈朝茜最初職業生涯并不是與古董收藏有關。兒時的她雖對文物懷有好奇,但她并未直接踏入這一領域,而是遠赴海外深造,學成歸國后,她并未選擇古董行業,而是進入企業從事市場營銷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商業運營經驗。
然而,多年的職場生涯并未磨滅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尤其是明清時期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深深吸引著她。最終,她決定追隨內心的熱愛,放棄穩定的企業工作,全身心投入古董收藏事業。
清康熙豇豆紅
清康熙釉里三彩筆筒
轉型后的賈朝茜迅速在收藏界嶄露頭角。她頻繁現身于國內各大拍賣會,深入研究明清瓷器的市場動態,并成功策劃了多場專場拍賣會。同時,她還在北京古玩城開設了自己的古董店,將專業金融知識、營銷策略與收藏鑒賞相結合,逐漸在業內樹立起個人品牌。由于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賈朝茜對明清瓷器文物研究越來越深,學到的文物鑒定知識也越來越多,成為了業內的高手,具有了敏銳的眼光,對國內古玩市場也非常熟悉。
賈朝茜自稱從19歲就開始做收藏經營了,但初涉古玩市場時,賈朝茜也曾有看走眼的時候,但她覺得練眼力是藏家的必修課。早年她購得一件所謂的“清雍正青花團龍青花碗”,但后經前輩及熱釋光檢測證實所購品為民國仿品。“我將它置于案頭警醒自己:收藏如參禪,‘打眼’不是恥辱,執迷才是劫數。如今更愿公開此類案例,為后學樹一盞警示燈。”有一兩次,她憑借自己的判斷,利用別人對古董鑒定的誤判,或者說是對拍賣市場特點的不了解,成功地以10萬元的拍賣價格,買到了實際價值比拍賣價高20多倍的一件清康熙年代的古董瓷器拍品。一次次在收藏市場上的成功,不僅給她帶來喜悅,也讓她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明清古玩瓷器的收藏,更加專心地投入到古玩收藏的世界。
記者在她的藝術館里的一個房間,看到了一面墻上立著一大排高大的書架,書架上擺滿了大量的有關古董文物鑒定或傳統文化藝術方面的各類書籍。賈朝茜告訴記者,這些書都是她看過的,她在書上還做了學習的標記。賈朝茜喜歡閱讀這些書,藝術館里的人注意到,她經常在藝術館里挑燈夜讀,翻閱大量的文物書籍,積累了豐富的陶瓷鑒定和收藏方面的知識。除了自學,賈朝茜還遍訪各地的博物館、拍賣行和古董市場,與眾多文物專家和收藏家交流學習。十多年的時間,她把父親的收藏之路從山西臨汾延伸到了首都北京,直到全國各地,而她也成名成家,被一些知名博物館或機構聘為特約研究員,如北京民俗博物館聘她為特聘陶瓷鑒定專家,開封市博物館聘她為特聘研究員,河南衛視聘她為“華豫之門”欄目專家評委……
談到如何學得那么多文物鑒賞知識,賈朝茜表示,“師古人、師造化、師本心。為深入學習古董瓷器鑒賞知識,我逛遍全國主要博物館,初學時遍訪窯址,手撫殘片辨胎釉;花功夫研讀《陶說》《景德鎮陶錄》《明清瓷器鑒定》,夯實了理論基礎;此外,我更拜業內前輩為師,在各大拍賣公司做專場,6年里‘掌眼’過手數萬件藏品,方練就了今天‘一眼斷代’的底氣。”她鄭重地說:“收藏是終身修行,必須有敬畏之心與科學精神并存。”
賈朝茜的聘書
隨著收藏事業的壯大,賈朝茜已經不滿足于在古玩城開店了,她在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路旁一處商業發達的地帶,成立了自己的藝術館——觽堂一蓮藝術館。在這里她經常與收藏界專家及文物愛好者切磋古董鑒定和收藏,交流學習心得,共同探討古董身上的文化藝術內涵。賈朝茜把這座藝術館當成了她實現夢想的地方,她將多年收藏的珍貴文物展示給藏家,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魅力。如今,她的這座藝術館不僅是古董收藏家雅聚交流的場所,還經常為書畫藝術家舉辦各種展覽。
藝術館的裝修風格現代典雅,又不失古樸氣質。柔和的燈光與陳列的各類藝術品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莊重而寧靜的氛圍。記者走進藝術館時,正逢一場書畫展在舉辦,展廳里一幅幅的國畫作品彰顯著這里的藝術氣息。記者注意到,在賈朝茜的一間會客室的墻上還懸掛了幾幅精美華麗的大幅唐卡藝術作品,屋里陳列的古董、佛像、燃香,為藝術館增添了些許神秘的色彩。走進這里,欣賞那些精美的瓷器,讓人感覺仿佛穿越了時空。
賈朝茜在采訪中表示,“民間收藏是國家收藏的補充,現在中國正逢盛世,收藏熱這些年方興未艾。十幾年前在收藏界康熙的碗值4萬元,而到了2020年拍賣價到了300萬元。我覺得我收藏的古董不僅是承載歷史的文物,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代表。每件古董都承載著歷史,凝聚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最好證明。”
矢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賈朝茜看來,作為年輕的收藏家、陶瓷鑒定專家,又是藝術館的館長,自己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她希望這個觽堂一蓮藝術館是她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或平臺,她還成立了團隊,通過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廣泛宣講古董瓷器收藏知識。此外,她還應邀到一些博物館或學校做古董瓷器收藏鑒賞方面的知識講座,并積極與同行專家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致力于讓更多百姓了解和欣賞中國古董瓷器藝術的魅力,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賈朝茜在她做的一次講座中
“古代瓷器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們的藝術性、稀缺性,更在于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賈朝茜說。她喜歡與業界人士交流探討收藏,通過不同歷史時期的古董瓷器來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的眼力。同時,她也與藏家交流收藏心得,或者給他們講解,幫助藏家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和藝術價值。有博物館邀請她做講座,如在2018年她受邀到北京石刻博物館,2023年到北京文博交流館為收藏愛好者講授明清瓷器概論、康熙瓷器鑒賞知識。除了做講座,她在自己的藝術館或京城某些酒店還舉辦了多場有影響力的古代唐卡藝術展、明清瓷器展、明清織繡展等活動。賈朝茜說:“我希望通過這些展覽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增進民族的自豪感。”
與賈朝茜交談,不僅讓人感覺到她在收藏方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讓人感受到她高尚的情懷和思想境界。她說:“瓷器堪稱華夏文明的‘第五大發明’,是刻錄民族智慧的立體史書,更是世界認知中國的文化密鑰。從東漢越窯青瓷奠定‘瓷器’概念,到康熙朝督陶官郎廷極創燒郎窯紅,中國對制瓷技術的壟斷長達1700余年——這種跨越千年的獨步天下,在世界工藝史上絕無僅有。宋人用天青釉詮釋‘大道至簡’的哲學觀,元明青花在鈷料皴染間定格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融,清代外銷紋章瓷更成為大航海時代東方美學的‘文化大使’。直至1936年郭葆昌攜御窯珍瓷巡展歐美,西方才真正理解何謂‘China即瓷器,瓷器即中國’。72道工序淬煉的不只是器物,更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結晶。”
清康熙釉里三彩筆筒
清康熙斗彩壽桃紋高足碗
收藏不僅是因為藏家對藝術品的喜歡,更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文化的傳承。在與古董文物的長期接觸中,賈朝茜對收藏越來越有感情,對于收藏到的文物古董,她十分珍愛,在安靜的欣賞中力爭解讀它們所不為人知的歷史文化記憶。賈朝茜深情地說:“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歷史,它們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當前,我們國家強調要增強文化自信,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和責任。我會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作貢獻,今后更要為助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結?語
賈朝茜自稱自己有點“社恐”,但記者覺得她很坦誠真實,不虛偽。作為女人,賈朝茜的美不僅是在她的外表、氣質,也不是在她擁有的財富,而是在于她的內涵和品德。記者感到,在她身上不僅承載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也展現出新時代青年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原文刊載于《中華英才》半月刊
2025年第08期
更多閱讀,歡迎訂閱
作者:本刊記者 王玉君
責編:卡咪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