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書,刻度著時間,凝結著心血,影響著認知,改變了人生。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沂蒙二姐”呂玉霞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她的詩歌啟蒙來自《唐詩三百首》,如今的她以土為紙,以山水為墨,書寫自己眼中的田園和農人精神,書寫家鄉,書寫生活的希望。
我讀的第一本詩集
呂玉霞
最近,媒體上一句“二姐,您別寫了,再寫就該進課文了”,讓我受寵若驚。我不過是個愛寫點“土味順口溜”的普通農人,卻得到這么大的關注。我寫的詩,不過是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四季的更迭變換,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就是我想對網友說的話,是一種分享。“這是晨起暮落的成果,這是勞苦耕種的答謝,這是汗珠滴落的皎潔”,這就是我的生活,實實在在,充滿泥土氣息。
跟很多孩子一樣,我的詩歌啟蒙來自《唐詩三百首》。讀唐詩,是在完全不解詩意下的背誦,在模糊的記憶里有父親的背影。煤油燈下,父親用粗糙的雙手堆砌著地瓜干,一邊干活,一邊教我,他誦一句,我誦一句。父親的聲音渾厚有力,我一臉懵懂,稚嫩重復。
上學了,我再讀《唐詩三百首》,知道了《赤壁》出自杜牧之筆,《鹿柴》的作者是王維,也喜歡上了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還能站在講臺上驕傲地背誦那些經典之作。或許是因為我愛讀詩,能在老師面前熟練背誦,小學五年我一直是老師喜歡的好孩子。
讀初中后,記得學校來了一位語文老師,很年輕,比學生們大不了幾歲。他要求每篇古詩文都要背誦,大家站在操場上,背誦古詩文,誰背得好就可以回教室聽老師講解。我總是最早進教室的那幾個。因為喜歡唐詩,我還拿家里的土雞蛋跟同學換小人書版的《唐詩三百首》。因為反復閱讀,我的作文也有了很大進步,甚至被老師拿到課堂上朗讀。每次,我都會興高采烈地回家炫耀。
那時我最喜歡的詩人是李白,他的詩豪邁,總能激勵我。唐詩之外,我開始閱讀更多的傳統詩詞,我也喜歡蘇東坡。李白、蘇東坡讓我感覺遇到什么問題都不可怕。少年的我,曲解“將進酒”的含義,天天幻想著鮮衣怒馬、氣吐眉揚!
16歲了,我不再上學,把人生的青春時光交給了轟隆隆的織布機,在家鄉紡織廠做了10多年紡織女工。我被評上操作能手,獲得勞動模范稱號,而最開心的是拿到工資的那一刻,因為可以去買喜歡的雜志了。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把看到的好詞好句抄在本子上,反復品讀。那些有溫度的文字,陪伴我度過無數個夜班的晚上、汗流浹背的農忙時節。讀著讀著,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寫文章、寫詩。
后來的后來,為人妻,為人母,走過了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柴米油鹽的縫隙,閱讀總在不經意間給我指引和力量。2022年,我開始接觸網絡,寫了很多小文章。3年里,我學會了拍攝、剪輯、直播,學會了思考,而更大的成長,來自對詩歌的學習。
有人問我,“讀書有用嗎?你半生已過,還在種地?”也有人說,“讀書不給學歷,不能找到好工作,等于浪費時光。”我來不及去想,因為屬于我的個人時光,大多只有晚上,生命的亮光就在那些書中和詩行里。
田野里,我寫下“借您的烤爐把紅薯烤香”,“這是春嗎?這不是春。這是花紅柳綠的宣言。”“落筆千行應華章,美了田園醉了山崗。”我以土為紙,以山水為墨,書寫自己眼中的田園和我看到的農人精神,書寫我的家鄉,書寫生活的希望。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23日 第20版)、人民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