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開國將帥授銜典禮在懷仁堂隆重舉行。
英雄云集,將星閃耀,這是共和國歷史上最耀眼的一次授銜典禮。
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這些共和國的將帥,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杰出貢獻,沒有他們,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他們是我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
璀璨的將星之中,有一顆將星格外顯眼。他就是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蕭華,時年39歲。
本篇文章帶你一起回顧,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蕭華的傳奇故事。
“華仔,你們在村口玩,看見有陌生人來,就趕緊跑來告訴我!”
招秀子摸著兒子的頭說。
“嗯,放心吧,娘!”孩子說完,一溜煙跑掉了。
看著兒子的背影,招秀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孩子,真是個機靈鬼。
招秀子,大名嚴招秀,興國縣城郊嚴屋人,她是縣城東街泥瓦匠蕭能賕的妻子。丈夫干了十幾年的泥瓦匠,每天操著泥瓦刀給別人家建房子,自家卻窮的建不起一間大屋,日子過的貧寒。
紅軍時期的蕭華(1936年2月)
今年,蕭能賕加入了一個叫中國共產黨的“神秘”組織,丈夫在干活之余,經常跑來跑去不知忙些什么,家里常來一些陌生人,神神秘秘地,他們的家成了地下黨組織的秘密交通站。
慢慢地,嚴招秀知道了丈夫加入的這個共產黨,是為窮苦人謀幸福的,他們在江西很多地方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這讓她感到很驕傲,自告奮勇,為他們打掩護。
丈夫和其他人在家里秘密開會,嚴招秀就坐在巷口納鞋底,有異常情況,趕緊給丈夫送信。
嚴招秀還有一個“小幫手”,10歲的兒子華仔,大名蕭華。
想到兒子,嚴招秀笑了,華仔可是自己的最大驕傲。
蕭華打小就特別聰明,學習成績特別好,別人家羨慕得緊,都叫他“小神童”。
為了給丈夫他們打掩護,嚴招秀叫蕭華和小伙伴們在村口玩,看見有可疑的陌生人進村,就趕緊抄小道回家報告,蕭華每次都能完美完成任務,這更讓嚴招秀感到欣慰。
久而久之,蕭華成了興國縣地下黨組織的“小交通員”,父母經常讓他給城外的黨組織送信。而蕭華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是共產黨員,他們言傳身教,向蕭華傳播了很多先進思想,年少的蕭華立下了遠大抱負,11歲那年,他加入了共青團,成為一名共青團員。
1936年,蕭華在甘肅早勝鎮,時任紅二師政委
1928年冬天的一個晚上,蕭華家里來了好多人,其中就有后來的開國上將陳奇涵。
開完會后,父親叫來蕭華:“華仔,今晚交給你一個重要任務,到城外聯絡紅軍……”
蕭華不停點頭,領命而去。
蕭華來到城外,按照約定的暗號,很快聯系到了紅軍,他帶著20多個荷槍實彈的便衣紅軍戰士,繞來繞去,避開崗哨,悄悄地進了興國縣城,隱藏在蕭家的祠堂里。
安頓好紅軍戰士,蕭華又發動城里的共青團員,趁著夜深人靜,跑到反動分子門前用粉筆畫記號。
12月20日,深夜,突然槍聲大作,平靜的興國縣城迎來暴動,是為“興國暴動”。
紅軍里應外合,很快就把國民黨軍打跑,占領了興國縣城。
凌晨,天還沒亮,紅軍便按圖索驥,根據蕭華畫下的記號,把縣城里的反動分子逐個繳械逮捕,但還是出現一條漏網之魚——警察局長肖正安跑掉了,紅軍趕緊全城搜捕。
紅軍已經控制了縣城,肖正安肯定跑不出去,他一定藏在某個隱蔽的地方,蕭華做出了判斷。
1937年春,蕭華(紅二師政委),與師長楊得志(右二),參謀長熊伯濤(左二),一團長羅華生(右一)在甘肅早勝鎮
跟我來!蕭華帶著紅軍戰士,到肖正安可能藏身的地方展開搜捕。當搜到縣城內的火官廟時,蕭華看著廟里的“火神菩薩”,覺得怪怪的,他衣衫不整,帽子都歪了,不像平時的樣子。
“火神菩薩是假的!”蕭華大喊一聲。
“我投降!我投降!”冒牌的“火神菩薩”慌忙舉手,果然是肖正安假扮的。
靠著自己的聰明靈活,火眼金睛,蕭華在興國暴動立下了大功,這一年他才12歲。
暴動勝利了,嚴招秀感到由衷高興,丈夫和兒子都為革命立功,她也不甘落后。嚴招秀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給自己改了名字,叫“嚴招勝”,意思是召喚革命勝利的到來。
1929年4月,毛主席率領紅軍來到江西興國,帶領開展土地革命。
興國革命基礎很好,毛主席在這里舉辦了一個干部培訓班,為興國培養革命干部。培訓班里有一個小學員,只有13歲,他聽了毛主席的課,大開眼界,革命意識進一步升華。
他就是蕭華,時任共青團興國縣委組織委員。
培訓班結束后,這位年僅13歲的小學員,擔任了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
共青團是為黨培養青年干部的組織,團干部普遍很年輕,但13歲的團縣委書記,別說在當時,就算在共青團歷史上也是聞所未聞,也就是少先隊長的年紀。
更關鍵的是,這個13歲的團縣委書記,工作很出色,他奔走城郊鄉村,積極發動青少年加入共青團,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而同齡的孩子,不是在上學,就是放羊。
不過,這一次來興國,蕭華沒有和毛主席單獨見面。
1938年,羅榮桓和115師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蕭華(右二)、陳士榘(左一)、李天佑(中)等合影
1930年,毛主席再次來到興國。一次交談中,聽縣委書記說起14歲的團縣委書記工作很出色,毛主席十分驚訝,讓警衛員找來這位少年,想跟他詳細談一談。
這位年少有為的共青團縣委書記,就是蕭華。
第一次和毛主席單獨見面,蕭華心里難免緊張。他來到院子里,大喊一聲:報告!
毛主席正在看書,聞聲立即放下書,笑著迎過來,說:“哦,你就是那個很能干的蕭華?”
看到毛主席的笑容,蕭華一下子放松了,坐下來跟毛主席交談起來。
毛主席問:“你今年多大?”
蕭華答:“十五。”
注:當時農村盛行虛歲,蕭華實際是14周歲。
毛主席點點頭,繼續問:“上過幾年學?”
蕭華答:“上過七年學。”
毛主席又問了蕭華一些個人和家庭情況,兩人越聊話題越廣,蕭華也越來越輕松,他本來就很聰明,口齒伶俐,對工作有思想有見解,毛主席一邊聽一邊點頭示意,鼓勵他繼續談。
1938年9月,蕭華在冀南抗日根據地,和徐向前(左一)、符竹庭(左二)、宋任窮(左三)合影
通過這次談話,毛主席對蕭華有了更深的了解,當他聽了蕭華在興國暴動中智勇雙全立下大功的故事,對蕭華喜歡的不得了,勉勵他繼續努力工作。
這次談話后,蕭華的熱情更加高漲,工作干得更加出彩,毛主席對他越來越喜歡,每次來興國都要單獨找蕭華談話,一談就是大半天,有幾次談到深夜,毛主席干脆留下蕭華過夜。
當時,毛主席的房間很小,他就讓人在他的大床旁邊搭一張小床,讓蕭華睡在小床上,而他自己和妻子賀子珍睡在大床上,這種密切關系已經超越師生,儼然成了“父子”。
毛主席比蕭華大了23歲,這個年齡差,你別說,還真像一對父子。
在毛主席的關心下,蕭華成長特別快。1929年,中央蘇區紅軍“擴招”,興國青少年踴躍報名參軍,人數多達1萬多名,成為有名的“紅區”,這些都是14歲的蕭華的功勞。
眼看蕭華快速成長,毛主席覺得小小一個興國,不夠蕭華撲騰的,他想讓蕭華參加紅軍,又怕蕭華的父母不舍得,就讓蕭華回去征求父母的意見。
蕭華卻長了個心眼,他害怕母親不舍得自己離家,就沒跟母親說,自己把共青團工作交接了一番,第二天便擅做主張,對毛主席說父母都答應了,跟著紅軍離開了興國。
嚴招勝還被蒙在鼓里,直到回家之后,鄰居阿婆對她說:
“招秀子,你家華仔讓我告訴你,他跟毛委員當紅軍打天下去了!”
嚴招勝一聽,拿出一雙布鞋就往外跑,一口氣追出幾里地,終于追上了蕭華。
她一把攬住蕭華,哭著說:“華仔,你怎么不跟娘說一聲,就走哇!”
蕭華不好意思地低著頭說:“娘,我怕不愿意,不舍得我走……”
毛主席認識嚴招勝,笑著對她說:“這個小鬼,原來是擅做主張,‘開小差’呀!”
嚴招勝趕緊說:“毛委員,華仔跟著你去當紅軍,我沒意見,就是給你添麻煩了!”
毛主席哈哈大笑:“嚴招勝同志,你就放心吧!蕭華這個小鬼,主意大得很,前途也好得很喲!”
蕭華收下布鞋,揮揮手,跟母親告別,轉身離開了。
1941年,蕭華(右1)、朱瑞(右2)、李子芳(右3)、陳士榘(左1)、羅榮桓(左2)在山東根據地
蕭華不敢回頭,害怕看見母親,自己會舍不得走,眼淚在眼眶里打著轉,他努力不讓淚掉下來。
嚴招勝望著兒子遠去的背影,遲遲不肯離去,直到什么也看不見了。
這一年是1930年,蕭華離開了父母,參加了紅軍,他的人生迎來了最重大的轉折。
蕭華想不到,這一走就是永別。
革命斗爭總是充滿犧牲,后來的日子里,蕭華追隨毛主席出生入死,歷經戰斗,屢次受傷,九死一生,他的家人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35年,蕭華的父親蕭能賕、母親嚴招勝、大叔蕭能巖、小叔蕭能隆都是共產黨員,先后為革命壯烈犧牲。
無獨有偶,毛主席也先后有6名親人為革命捐軀,兩位忘年交有了更深的共鳴。
不久后,毛主席把蕭華交給紅四軍政委羅榮桓,說:“這孩子日后會有大出息。”
毛主席有過很多得意的門生,但像蕭華這樣得他言傳身教,親授真傳,絕無僅有。蕭華為革命犧牲了四名至親,這是他的不幸,但有了毛主席這樣一位偉大的導師,蕭華又是幸運的。
毛主席毫不掩飾對蕭華的喜歡,有一次請蕭華吃餃子時,他對著蕭華唱起了山歌:
“興國出了一個小娃娃,他的名字叫蕭華,哎喲……”
1939年11月21日,蕭華、王新蘭在抗日根據地結婚合影
在毛主席的關心下,參加紅軍的蕭華如魚得水,他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6歲任紅軍團政委,17歲任紅軍“少共國際師”政委,22歲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25歲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主任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
毛主席到底有多關心蕭華呢?蕭華的終身大事,就是在毛主席關心下解決的。
參加長征的紅軍有男有女,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名女紅軍,叫王新蘭,只有11歲。
與蕭華不同,王新蘭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她的叔叔是一名中共黨員,在叔叔影響下,王新蘭的哥哥姐姐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王新蘭因為年齡小,不引人注意,經常充當“秘密交通員”,幫助叔叔傳遞秘密文件。
這一點,王新蘭和蕭華倒是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延安時,年輕有為的蕭華結識了年輕漂亮的王新蘭,在羅榮桓的牽線搭橋下,兩個優秀的年輕人確立了戀愛關系,兩人郎才女貌,天生一對,人人羨慕。
1955年,蕭華與夫人王新蘭合影
抗戰爆發后,蕭華奉命在山西前線抗日,和王新蘭長期兩地分離,日夜思念。有一天,毛主席在延河邊散步,遇到王新蘭,有人向毛主席介紹說王新蘭是蕭華的戀人。
原來是蕭華這個小鬼的戀人,毛主席又開起了玩笑:“想見蕭華嗎?”
沒想到王新蘭比蕭華更機靈,回答說:“心里想,嘴巴不想。”
毛主席哈哈大笑,這個王新蘭,口齒伶俐,比蕭華還厲害喲!
1939年,蕭華率部轉移山東前,毛主席專門拍電報告知蕭華,說要把王新蘭給蕭華送過去。
蕭華收到電報,大吃一驚,也深受感動,他給毛主席回電說:
“來電已悉,國難時期,一切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個人問題,無須顧慮。”
但在1939年11月下旬,毛主席還是“排除萬難”,把王新蘭從延安大后方不遠千里,“送”到了遠在山東前線的蕭華手中,王新蘭在軍中與蕭華喜結良緣,正式結為夫妻。
1949年,蕭華出任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政委。
這一年,蕭華只有33歲,而他的興國老鄉、大他19歲、當初組織發動“興國暴動”的陳奇涵,同時期擔任東北軍區參謀長,兩人級別相當,蕭華以驚人的成長速度,追趕上了這位“老大哥”。
蕭華每走一步,每晉升一次,都在刷新自己的最年輕紀錄,始終是我軍最年輕的軍政干部。
1949年3月31日,蕭華擔任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政委不久,毛主席在北平接見第四野戰軍高級干部,席間見到了多年不見的蕭華。
“蕭華,你我多年不見,可是我的耳朵長的很,你一時司令,一時政委,一時山東,一時東北,出息好大喲!”
毛主席笑著對蕭華說。
這是毛主席對蕭華一貫的語氣,幽默里帶著一絲寵溺,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
蕭華干脆地回答:“請主席放心,我一定打好仗,解放全中國!”
1955年9月27日,開國將帥授銜典禮在懷仁堂隆重舉行,周總理親自為上將授銜。
1950年,蕭華陪同毛主席接見軍隊文藝工作者
蕭華還記得,當初自己當“少共國際師”師政委,就是周總理的提議。無論毛主席、周總理,還是剛剛被授予元帥的羅榮桓,都對自己關照有加,沒有他們的關心,就沒有今天的蕭華。
幾天后,中南海,毛主席的書房。
毛主席穿著他那一身肥大的睡衣,抽著煙,坐在沙發上,跟蕭華聊天。
說話間,毛主席突然神色一黯,說:“不知為什么,今天忽然想跟你談談你我的家世。”
“你我都犯殺氣,當了一回共產黨,我家死了六口,你家死了四口。”
蕭華默然,為了革命,自己失去了四位至親,而毛主席,卻失去了六位親人。
毛主席和蕭華已經聊了三個小時,戎馬倥傯,他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像這樣聊天了。今晚的場景讓蕭華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自己搭一張小床,就睡在主席身邊。
最后,毛主席望著蕭華,眼中充滿了期望:“你很年輕,經歷過一些事情,要好自為之。”
蕭華點了點頭,因為有了毛主席,自己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在毛主席面前,自己是透明的,連內心都是純凈的、透明的,自己一定永遠會忠于毛主席,蕭華暗暗對自己說。
1954年,蕭華、蕭雨、蕭霜、王新蘭、蕭霞、蕭云、蕭露(后排右起)合家福。
1961年清明,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蕭華回到故鄉,一別數十年的故鄉。
時值三年自然災害,生活極其困難,蕭華自費住在興國縣招待所,接待部門專門制定菜單,為蕭華安排“三牲”葷菜,蕭華得知后嚴令拒絕,交代只準做南瓜、土豆、芋頭、青菜,不許見葷腥。有一天,廚師悄悄地加了一道炒雞蛋,蕭華吃了一口,立刻下令分給鄉親吃。
第二天,蕭華偕妻子王新蘭,到母親犧牲的九山嶺上祭奠。
當晚,蕭華心潮起伏,奮筆疾書,吟成一首《哭嚴招勝同志》:
辭別故鄉去遠征,母親送別五里亭,兒跟毛委員去殺敵,娘在家鄉干革命,紅旗插到南京城,公忙勿忘寄家音,征師凱旋回興國,山歌滿道迎親人,青松挺拔嚴招勝,鞠躬盡瘁為人民,憑借黑夜才狼嚎,雄居東江唱黎明,烈士忠骨埋桑梓,鮮花朵朵祭英靈。
1964年,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全軍準備開展紀念活動,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蕭華接到了有關單位的約稿:蕭華將軍,您當年親歷了長征,給我們講講長征的故事吧!
這時的蕭華,身體健康已經出了問題,醫生囑咐要多休養,避免過度勞累,但蕭華想到參加長征的艱苦歲月,想起多少同志犧牲在長征路上,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和平,自己作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參加者、幸存者,有責任、有義務寫一部記述長征、謳歌長征的作品。
1955年國慶節,蕭華與陳賡、粟裕、洪學智在天安門城樓上。
1964年9月開始,蕭華不顧自己的病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創作。
蕭華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有真情實感,一個個不眠之夜里,他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回憶中,回想當初長征路上的千辛萬苦,回想一路走來經歷的激烈戰斗,仿佛重新走了一遍長征路,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轉化成文字,轉化成一句句充滿真情的詩句。
寫著寫著,蕭華的眼前涌現出一個個犧牲的戰友面容,他的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他也不擦,任由眼淚流淌,打濕了稿子。當寫到《告別》、《過雪山草地》時,蕭華一邊流淚一邊寫,根本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淚,短短兩個月內,他寫完了十二首詩,命名為《長征組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短短兩個月內,蕭華的體重輕了好幾斤。
1964年11月,《長征組歌》定稿,譜曲公演之后,轟動全國。
時間進入1966年,動亂開始了,很多開國將帥被卷入風波,蕭華也不例外。
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準備揪斗蕭華,周總理第一個站出來說話:“蕭華同志從紅小鬼到總政治部主任,跟隨毛主席幾十年,他怎么會反對毛主席,反對毛澤東思想呢?”
對方不服氣,周總理繼續說:“他是我看著長大的,他連衣服都穿不好時,我就認識他,他是毛主席調來的。《長征組歌》,你們能寫出來嗎?對毛主席沒有感情能寫出來嗎?”
對方默然了,因為他們都看過《長征組歌》的表演。
在那以后,蕭華“消失了”七年,他沒有抱怨,默默承受著一切。
1980年,蕭華在蘭州軍區工作
1983年6月,蕭華當選為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盡管他身體抱恙,仍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67歲的開國上將蕭華,題詩自勉:“南征北戰,飽嘗風霜。青春獻給民族解放,壯年織進祖國錦繡新裝。老驥奮發,雄心激蕩。四化征程搏風擊浪,余輝煥發同樣是滿天霞光!”
1985年5月,69歲的蕭華因胃癌病重。為緩解病痛,護士為他播放《長征組歌》。
有一次,護士問蕭華:“《長征組歌》那么長,您最喜歡哪一句?”
蕭華沒有絲毫猶豫,脫口而出:“革命理想高于天。”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持著蕭華參加紅軍;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持著蕭華走完長征;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持著蕭華把畢生精力獻給黨,獻給人民……
1985年8月12日,蕭華病逝。彌留之際,他的最后一句話是:
“這么多年,是黨把我培養大的,可我為黨和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
蕭華夫人王新蘭將珍貴的蕭華上將禮服捐獻給將軍館。
時光荏苒,蕭華將軍離開我們已經35年,但他的精神猶在,他的《長征組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永遠長征!永遠向前!
時至如今,我們喜歡推崇天才,蕭華的才干和成功為我們津津樂道,但成功豈有偶然?正如尼采所說:世間本來并沒有奇跡,如果有的話,它只是努力的另一個代名詞。
謹以此文,獻給蕭華將軍,紀念他和毛主席師生父子般的深厚感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