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高世楫
圖片來源/新華社
綠色發展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核心任務。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經歷從局部治理到系統推進、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謀劃的深刻轉變。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但我國推進綠色發展的決心不會動搖。
“十五五”時期將是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攻堅期,相關政策力度和制度創新有望達到新高度。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陳姝含
“十五五”時期將是我國綠色發展實現戰略性躍升的關鍵階段。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核心任務,綠色發展不僅被新時代賦予了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更成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高世楫接受中國經濟時報專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局部治理邁向系統推進,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作為,美麗中國建設邁出了重大步伐。按照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通過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十五五”時期生態環境質量將實現根本性改善,我國也將構建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這一時期既是我國綠色轉型的攻堅期,又是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的突破期,必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綠色發展是“十五五”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中國經濟時報:在“十四五”規劃實施期間,我國在綠色發展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多項關鍵指標提前完成。您如何理解“十五五”期間綠色發展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高世楫:“十五五”期間,綠色發展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核心任務。綠色發展理念在“十五五”規劃中的地位和作用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十五五”期間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戰略性引領。其中,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宏觀層面明確了綠色發展的總體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作出了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則進一步細化了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具體路徑。這些戰略指引和頂層設計為“十五五”期間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經歷從局部治理到系統推進、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謀劃的深刻轉變。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但我國推進綠色發展的決心不會動搖。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也是我國對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巨大貢獻。
無論是從“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還是從美麗中國建設的實踐需求來看,綠色發展的戰略意義都無可爭議。“十五五”時期將是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攻堅期,相關政策力度和制度創新有望達到新高度。
改革與市場雙驅動,防止“雙碳”工作“一刀切”
中國經濟時報:污染防控和“雙碳”政策在實際執行中都出現過目標層層分解導致“一刀切”的現象。您認為“十五五”期間應如何優化政策設計,既確保全國“一盤棋”,又激發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
高世楫:“十五五”期間需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完善市場機制和加強法治化,實現全國統籌與激發地方活力的平衡。
政策在地方執行中“一刀切”,本質上是目標分解與實際脫節。類似情況在過去的污染防治工作中已出現過,如在散煤治理過程中,家庭供暖“煤改氣”“煤改電”等工程就曾因簡單化推進損害了民眾利益,進而引發了矛盾。污染治理、能耗雙控、“雙碳”工作等出現“一刀切”現象,源于沒有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設計,也存在地方政府或部門能力不足、責任心不強的原因,這都與中央“實事求是”的要求相悖。
就“雙碳”工作而言,“十四五”期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已出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構建了“雙碳”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十五五”時期的核心任務是落實這些頂層設計,尤其要貫徹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方法論,避免政策合成謬誤。
未來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以市場有效競爭激發企業自主減排動力,讓綠色轉型從“政府壓力”轉化為“市場活力”。二是政策協同性,即加強碳市場建設與碳排放監管政策的銜接,用好創新政策、產業政策以及綠色金融等政策工具。三是加強法治化,依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規范政府與市場關系,強調依法行政,限制行政干預的隨意性,切實保障企業權益。
破壁壘、強基礎、活生態,激活綠色技術“核動力”
中國經濟時報:在“十五五”期間,您認為國家應該如何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攻克關鍵綠色技術難題,引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高世楫:“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低碳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產品創新和產業發展,風電、光伏、電動車等“新三樣”就是典型代表。在“十五五”這個綠色發展的重要時期,打通產學研壁壘、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已成為推動綠色創新的核心命題。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角,并加大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時完善科技支撐創新的機制,打造“市場牽引、基礎支撐、金融護航”的高效創新生態。
創新的本質是用知識創造財富,而企業是創造財富的主體。“十五五”期間應進一步打破制約企業創新的各種約束。要通過改革打破從知識生產、知識擴散,到技術應用、產品開發等各環節存在的約束,包括全面清理行業準入壁壘,特別是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完善市場競爭秩序,讓有效的市場約束使企業必須把創新作為生存發展的必選項;進一步完善金融體系,特別是發展各類風險投資基金、打通與資本市場的銜接,支持技術領域的創新創業,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死亡谷”難題,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在推動構建高效的創新生態方面,還有其他許多工作要做。在財政稅收方面,通過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范圍等方式激勵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基礎研究要為企業實現原始創新提供更堅實的知識支撐。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產業進入技術前沿,企業進一步創新就需要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需要企業能運用最新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通過實施“企業出題、科研答題”的新機制,由面臨創新瓶頸的行業領先企業牽頭提出需要突破的應用基礎研究或者基礎研究需求,國家定向支持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或應用基礎研究。同時,在重點實驗室布局上要向應用基礎研究傾斜。
“十五五”期間將迎來包括綠色技術創新在內的創新“井噴期”。我們要構建高效的創新生態,這個生態就如同生機勃勃的“熱帶雨林”,有參天大樹般的龍頭企業,也有灌木叢生的中小微企業,讓各類創新主體都能找到生長空間。
多邊合作筑牢氣候治理根基
中國經濟時報: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十五五”期間我國在綠色發展領域將面臨更多國際合作與競爭。您認為應制定怎樣的國際合作政策,來提升我國在全球綠色發展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高世楫:在“十五五”規劃這一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階段,中國正以堅定的決心和務實的行動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得益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全民低碳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1+N”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將如期實現碳達峰。
面對國際氣候治理格局的新變化,中國將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盡管部分發達國家在氣候政策上“反復無常”,中國仍將堅定不移地落實《巴黎協定》,這既是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責任擔當,也是對全人類共同未來的莊嚴承諾。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將深入參與并引領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中國將與共建國家開展務實合作,因地制宜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清潔能源開發和生態保護項目。據統計,中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生態環境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綠色發展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未來,中國通過制度型開放,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作出新貢獻。
總 監 制丨王 輝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