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演員劉濤在媽祖誕辰慶典上佩戴福州傳統頭飾“三條簪”的造型,引發了一場文化爭議。
某民俗專家指責其“混淆婚俗與戲服”,而本地網友卻集體力挺:“我們自己的文化,自己不懂?”
那么文化解釋權究竟在專家手中,還是在人民心里?
一條頭飾引發的“文化戰爭”
在福建,媽祖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圖騰,據湄洲媽祖祖廟統計,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媽祖宮廟,信眾超3億,其中福建人對媽祖的虔誠度最高。
劉濤因《媽祖》電視劇與這一信仰深度綁定,劇組開拍前擲筊選角,據說原定演員林心如擲出“哭杯”,說明媽祖不認同,所以最后劉心如飾演了觀音。
但是劉濤連續三次擲出的都是“圣杯”,被民間視為“媽祖欽定”,后續的拍攝過程也很順利,不管是什么天氣,只要劇組一開拍,天氣就會神奇地放晴。
這種文化敘事下,劉濤不再只是演員,而是媽祖信仰的現實載體,福建老一輩常說:“演神明的人,身上要帶三分神氣”,這種觀念讓民眾將對媽祖的敬畏移情到了劉濤身上。
劉濤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媽祖文化宣傳大使,在慶典上劉濤身著清雅漢服,頭戴三條簪的造型被網友盛贊“神性十足”,還有網友說:“潛意識里感覺媽祖就是劉濤的樣子。”
然而某民俗專家卻拋出尖銳批評,認為三條簪是福州婚俗標志,不應作為文化推廣服飾,此言一出,福建網友立刻“炸鍋”:“三條簪早就是市級非遺了,專家真的懂歷史嗎?”
事實上,三條簪的“身世”遠比婚俗復雜,據《福州地方志》記載,明朝倭寇侵擾沿海時,福州婦女將鐵簪鍛造成刀劍形狀插于發間,危急時可以拔下御敵。
這種“巾幗不讓須眉”的傳統,后來卻被國民政府以“有傷風化”為由禁止,直到2019年,三條簪制作技藝才被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遺名錄。
從自衛武器到非遺符號,三條簪承載的不僅是婚俗,更是一段女性抗爭史,正因如此,專家的話才會讓當地人不滿,那么究竟誰才是對的呢?
專家VS民眾:誰在定義文化?
爭議焦點在于“三條簪能否脫離婚俗語境使用”,專家堅持“文化符號需嚴格遵循傳統場景”,而福州年輕人反問:“如果非遺只能鎖在博物館,還談什么活態傳承?”
這種矛盾并非孤例,2021年,某漢服博主穿唐代齊胸襦裙參加活動,被批“形制錯誤”,但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隨后指出:“唐代服飾本就有多樣穿法。”
日本和服最初也是勞動服飾,如今卻成為文化象征,文化本來就會隨著時代演變,要是一味強調“原教旨”,反而會扼殺生命力。
值得玩味的是,劉濤佩戴三條簪后,某電商平臺同款頭飾銷量暴漲300%,福州年輕一代開始主動探究其抗倭歷史。
這種行為契合了福建人“文化自信”的需求,尤其在全球化沖擊下,本土非遺借助明星效應煥發新生,民眾自然對劉濤產生感激與敬重。
對比2023年“迪麗熱巴敦煌舞事件”或許更清晰,當時熱巴因舞蹈服裝融合現代設計遭質疑,但敦煌研究院發文力挺:“創新表達讓飛天文化走向世界。”
官方機構的開放態度,恰恰說明傳統文化需要守護者,更需要“翻譯者”,某些專家對傳統的執著,本質是對話語權的壟斷。
他們用學術框架切割文化,卻忽略了民俗本就是“人民的選擇”,媽祖信仰能流傳千年,正因其從漁民的保護神演變為跨國文化符號。
要是三條簪固守婚俗標簽,恐怕早已湮沒在歷史中,文化傳承如同河流,源頭需要保護,但奔向大海必然裹挾新泥沙。
當專家指責劉濤“拿婚俗當戲服”時,不妨看看福建網友的留言:“三條簪是我們的驕傲,戴在劉濤頭上,就是戴給世界看”,畢竟,文化活著的標志,從來不是被供奉,而是被需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