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赤水,曾經的“中國竹都”,如今部分地區卻因為“退林還耕”變成了荒地,政策初衷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實際執行中卻與地方實際情況相沖突,造成了資源錯配和巨大浪費。
竹子被砍了,地卻荒著,這場以“保護耕地、保障糧食”為名義的行動,為何最終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
砍掉竹子并沒有變成豐收的田地,留下的卻是讓人難受的荒涼景象,這令人疑惑不解,說好的種糧食,結果地卻荒著,這背后是土地不適合種糧食?政策出了問題?還是其他我們不知道的原因?
故事的開端,緣起于一次聲勢浩大的“退林還耕”運動,工作隊大隊人馬進駐村莊,高舉“保護耕地、保障糧食”的大旗,雷厲風行地砍伐村民們賴以生存的竹林。
一開始,村民們充滿希望,認為即將迎來一場鄉村振興的新變化,他們盼望著更好的日子,相信這次行動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憧憬,但是,人們美好的愿望落空了,政府人員一走,只剩下光禿禿的竹林和一片混亂的景象。
原本應該進行的土地恢復工作卻遲遲沒有開始,以前充滿活力的竹林變成什么都沒有的荒地,
即使是生命力頑強的野草,也難以在這片土地上扎根生長,景象十分凄涼。
事件追蹤與爭議聚焦:從最初的“退林還耕”政策,到后來的“整改復耕”措施,這段過程引發了廣泛關注。
這兩個政策名稱的轉變,反映了政策思路的調整與完善,各方觀點交鋒,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土地利用規劃的科學性、政策執行的合理性以及農民的利益保障等方面。
央視記者實地調查發現,“退林還耕”在赤水多地變成了一場不徹底的爛尾工程,竹子被砍了,但根還在地里,土地也沒好好平整,更別提什么灌溉設施了。
曾經綠意盎然的竹林,現在成了光禿禿一片,這場“退林還耕”并沒有真正改善耕地,反而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
赤水市已經完成整改的林地,有超過四成閑置著,這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實在可惜,這些土地沒有恢復種植竹子,也種不了糧食,就像治理只做了一半,拆掉了原有的竹林,卻沒有改造成可以耕種的田地。
這種“開天窗”式的治理方式,只是表面上拆除了違規的竹林,卻沒有讓土地重新發揮作用,網絡上大家都在說“退林還耕”不好,覺得這個事兒沒道理,效果也不好,官方回應慢了,說其實沒這個政策,是大家誤會了。
官方的實際行動是“整改復耕”,也就是要把不合規占了耕地種樹的情況糾正過來,恢復耕地,官方解釋想說明情況,但很多人還是關心浪費的資源和損失的錢。
成都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環城生態公園里一些地方被重新種上了農作物,原有的綠道和綠地景觀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莊稼。
雖然官方說這只是為了改正之前不規范的做法,并沒有改變土地的用途,但是被拆掉的景觀設施還是讓大家覺得很浪費,也表達了不滿。
赤水“退林還耕”事件反映了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以及地方政府面臨的執行壓力,確保國家糧食供應是關鍵,但實際操作中需要兼顧地方的特殊情況。
赤水以“中國竹都”聞名,竹產業是當地的經濟命脈,貢獻了超過六成的GDP,幾乎所有家庭都靠竹子維持生計,這意味著,在推行“退林還耕”政策時,需要認真權衡糧食生產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系,找到更合適的方案。
赤水市竹林面積廣闊,足有47萬畝,每年生產超過150萬噸竹材,創造的經濟價值超過20億元,對于當地農民來說,這片竹林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是致富的關鍵。
一畝長成的竹林,每年能帶來3000元到5000元的純收入,這對于許多農村家庭來說,已經是非??捎^的收入來源了,竹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赤水市充分利用竹林資源,將其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收入,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的道路,但是,制定政策的人好像沒考慮到赤水的特殊情況,硬要把種竹子的山地改成耕地。
赤水那邊大多是陡坡地,本來就不適合種糧食,就算勉強種了,產量也不會很高,賺錢更比不上竹產業。
這種做法就像“削足適履”,硬要把一個好好的經濟發展路子往不適合的地方搬,結果肯定不好,這樣就產生了兩個方面的沖突:既要保證全國人民都有飯吃,又要讓各地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
“退林還耕”的結果與預期大相徑庭,糧食沒有明顯增產,反倒造成了生態環境和百姓生活的雙重困境,一大片竹林不見了,這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平衡帶來了負面影響,水土流失的問題也變得更加嚴重。
竹子的根系像一張大網,本來能夠牢牢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現在土地失去了保護,暴露在外,更容易被雨水沖刷,這就大大增加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沒有了竹林的保護,自然災害發生的風險升高,老百姓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艱難,此外,竹林就像一片“天然氧吧”,它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這對提升空氣質量和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至關重要,起著關鍵作用。
竹林被砍伐,對當地農民來說,意味著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會變得艱難,很多赤水市的農民都靠竹子生活,沒了竹子,他們的日子就難過了。
據統計,赤水市有將近7萬戶農民,他們家里的收入大部分都來自竹子,差不多占了人均年收入的六成,竹子對他們非常重要,就像是“搖錢樹”一樣,是他們生活的保障。
曾經賴以為生的竹林現在枯死了,土地也失去了耕種價值,許多家庭因此收入大幅減少,難以維持基本生活。
情況變得更糟的是,部分農戶為了發展竹產業,還貸款購買了相關設備和技術,現在竹子種不活了,債務卻依然存在,加重了他們的經濟壓力。
赤水“退林還耕”事件反映出政策執行中存在弄虛作假和不顧實際的傾向,“半拉子工程”就是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效果,只看表面功夫不注重實際結果的體現。
缺乏對當地情況的認真調查和科學分析,再加上上級施加的壓力,導致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為了完成任務而忘記了政策本身的意義,政策制定的根本出發點,是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這是衡量政策成敗的核心標準。
赤水“退林還耕”事件提醒我們:制定和執行政策要符合實際情況,遵循客觀規律,并充分考慮當地的特點和老百姓的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