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十大元帥之一,軍事奇才。
跟林彪的軍事天賦一樣,他的身體不好,也是人盡皆知。
因為身體不好,林彪只打了一年多的抗日戰(zhàn)爭,錯過了抗美援朝,還好全程參與了解放戰(zhàn)爭,指揮第四野戰(zhàn)軍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立下赫赫戰(zhàn)功,打造了四野這支鋼鐵之師。
正是依靠解放戰(zhàn)爭的卓著功勛,1955年授銜時,林彪位列元帥。
林彪的身體不好,既有先天體質(zhì)虛弱的因素,也有后天意外的原因,而1938年,林彪遭遇冷槍,不幸中彈的經(jīng)歷,極大影響了他的身體狀況,甚至改變了他的一生。
林彪元帥戎裝照
春風得意,30歲任115師師長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
此時,蔣介石和國民黨為避免和日本全面開戰(zhàn),全力剿滅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對日軍奉行不抵抗政策,張學良率東北軍未作抵抗,便一潰千里,退回關內(nèi),放棄了整個東北的大好河山。
區(qū)區(qū)一個東北,滿足不了日本的胃口,只會讓豺狼的胃口更大。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以兵諫方式扣押蔣介石,最終迫使蔣介石決定開啟第二次國共合作,一致對外,聯(lián)合抗日,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達成。
1937年8月22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紅軍主力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即八路軍,高級將領也都由國民政府任命。
改編后的八路軍,由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各師師長、副師長和政委都由紅軍高級將領擔任,個個都是鼎鼎大名。
紅軍時期的林彪
這一年,林彪年僅30歲,被任命為115師師長,是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中最年輕的。
這并不奇怪。林彪雖然年輕,但資格老,天賦佳,戰(zhàn)績好,他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四期,19歲參加革命,23歲就干上了紅軍的軍長,北伐、南昌起義、井岡山、反圍剿、長征……一件大事也沒落下,更是毛澤東的得意門生。
所以,林彪干115師師長,全軍上下都服。
林彪前十年的軍事生涯太順了,簡直是春風得意。
或許是太順了,順到老天爺都看不過眼,決定給林彪一次挫折。事實證明,這次挫折,老天爺有點用力過猛,給大了,改變了林彪一生的命運。
不過,在給林彪挫折之前,老天爺先給了林彪一個大大的甜頭。
長征后在陜北的林彪
平型關大捷,抗日戰(zhàn)爭第一場勝仗
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初,八路軍主要在山西活動,配合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閻錫山守衛(wèi)山西。
山西有“表里山河”之稱,戰(zhàn)略位置極其重要,日軍集結(jié)重兵進攻山西,其中一部向平型關一線進犯,試圖突破長城防線,與其他方向的日軍會攻太原。
平型關正面防線由國民黨軍負責,八路軍主要是配合正面防御,側(cè)向阻擊日軍。
為了打好戰(zhàn)斗,林彪在戰(zhàn)前多次實地考察,摸清了平型關一帶地形,決定以第343旅第685團截擊敵人先頭部隊,即“攔頭”;以第686團實施中間突擊,分割敵人陣形,即“斬腰”;以第344旅第687團切斷敵人退路,即“斷尾”;以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敵人增援。
這樣的陣形就像一個大口袋,只有進口,沒有出口;兵力部署層次分明,有攔頭,有斬腰,有斷尾,有打援,有預備隊;林彪還命令各部搶占兩側(cè)高地,占據(jù)地利,居高臨下攻擊。
如此完美的戰(zhàn)術,仗還沒打,勝負已分。
1937年秋,林彪在山西抗戰(zhàn)前線(前排左一)
1937年9月25日,平型關戰(zhàn)斗爆發(fā)。
戰(zhàn)斗過程無需贅述,八路軍殲敵1000,自損600,雖然不是大勝,但作為抗日戰(zhàn)爭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場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足以鼓舞國人,載入史冊。
正因為如此,國內(nèi)報紙對平型關大捷不遺余力報道,蔣介石聞訊,電令嘉獎:“二十五日一戰(zhàn),殲敵如麻,足證官兵用命征戰(zhàn)。深堪嘉慰。尚希益勵所部,繼續(xù)努力。”
近年來,網(wǎng)上頗有貶低平型關大捷之風,說什么八路軍打的只是日軍輜重部隊,含金量不足;勝利數(shù)字造假,日軍損失不大;八路軍損失慘重,實屬慘勝……之類。抱有此種觀點,實在吹毛求疵,以八路軍裝備之差,比較國民黨軍隊戰(zhàn)績,足見八路軍抗戰(zhàn)之頑強。
如果說平型關大捷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抓住一個日軍俘虜。
此次開戰(zhàn)前,林彪特別囑咐,對投降的日軍,一定要留活口,可以從俘虜口中打探情報,可仗一打起來,115師的將士們發(fā)現(xiàn),日本鬼子是真拼命,打到最后,一個活口也沒留下。
平型關大捷讓林彪聲名鵲起——盡管他早已成名,但這一戰(zhàn)后,聲名更盛。
這是林彪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第一次閃光,也是最后一次。
1937年9月25日,林彪與聶榮臻、羅榮桓指揮平型關戰(zhàn)斗
繳獲軍衣白馬,林彪好不得意
平型關之戰(zhàn)后,115師奉毛澤東和黨中央之命分兵,副師長聶榮臻帶115師一部留守五臺山區(qū),打游擊戰(zhàn),師長林彪率115師主力南下,向太岳山、呂梁山一帶轉(zhuǎn)移。
接下來的忻口戰(zhàn)役、太原會戰(zhàn)中,115師沒有大的作為,雖在廣陽阻擊戰(zhàn)中與129師配合取勝,殲敵1000余人,但不像平型關大捷那么給力,林彪也沒多少表現(xiàn)機會。
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守,山西形勢更加嚴峻。毛澤東審時度勢,認為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已無力抵擋日軍,北方抗戰(zhàn)應轉(zhuǎn)變策略,以八路軍為主體開展游擊戰(zhàn)爭,牽制日軍南下。
打游擊戰(zhàn),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建立根據(jù)地。
山西多山,五臺山、太行山、呂梁山……縱橫境內(nèi),而且民風剽悍,是打游擊戰(zhàn)的好地方,為最大程度開拓根據(jù)地,毛澤東決定派林彪率115師師部,攜343旅主力南下呂梁,建立晉西南根據(jù)地。
就在這次轉(zhuǎn)移過程中,林彪遭遇了一次永生難忘的經(jīng)歷。
平型關大捷時,115師繳獲日軍大量武器裝備和給養(yǎng)輜重,其中有一大批呢子軍大衣,還有幾十匹戰(zhàn)馬,都是日軍精選的高頭大馬,個個精壯健碩,精神抖擻。
林彪一看,高興壞了,下令全師團一級以上指戰(zhàn)員,每人配發(fā)一件呢子大衣,戰(zhàn)馬裝備到騎兵連,而林彪自己穿了一件日軍將官的軍大衣,還挑了一匹白色戰(zhàn)馬,當自己的坐騎。
1937年,林彪在山西抗日前線
林彪這匹白馬,渾身雪白,沒有一根雜毛,林彪喜歡得緊,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千里雪”,行軍時總是騎著它走在隊伍最前列,不時縱馬馳騁,好不得意。
問題就出在了這件呢子大衣,還有“千里雪”上。
1938年3月2日,日軍企圖進攻潼關,威脅陜北,毛澤東電令115師北上,配合閻錫山部,鞏固黃河中段河防,接到電報,林彪立刻率115師開往隰縣方向。
這天中午,部隊行軍過程中,前方突然傳來炮聲,響了幾聲又停了。
林彪一聽,立刻警覺起來,讓偵察班過去偵察。
過了一會,偵察班回來了,班長蘇靜報告說,前面沒發(fā)現(xiàn)可疑之處,炮聲不知哪里來的。
林彪一向小心謹慎,對蘇靜的報告不放心,說:“我們先走,你們跟在后面!”
說完,林彪一拍戰(zhàn)馬,“千里雪”一溜煙就跑了。
參謀處長王秉璋帶著一個騎兵通信班,趕緊追了上去。這個騎兵通信班一共11匹馬,可都跑不過林彪的“千里雪”,怎么也追不上,眼看“千里雪”越跑越快,看不到林彪的影子了。
紅軍時期,毛澤東與林彪在一起
被友軍冷槍擊中,留下終身遺憾
干燥平坦的大路上,“千里馬”越跑越快,林彪坐在馬上,意氣風發(fā),他最喜歡這種顛簸的感覺。
馬,有走馬、奔馬之分。
走馬,是經(jīng)過長期專門訓練的馬,跑起來左邊兩條腿一組,右邊兩條腿一組,又快又穩(wěn),一點也不顛簸,坐著也舒服,有經(jīng)驗的將軍,都喜歡騎這種走馬。
奔馬,跟走馬相反,訓不熟,跑起來猛,但不顧人,坐在馬上特別顛簸,林彪就喜歡這種顛簸的感覺,他選的“千里雪”就是一匹奔馬,而且是雜交馬,性子烈,跑得快。
林彪正在縱馬馳騁,突然感覺胸口一痛,本能告訴他:自己中槍了。
林彪眼前一黑,一頭栽下馬來。
所幸的是,這一槍是貫穿傷,子彈沒有停留在林彪體內(nèi),而是穿了出去,沒有造成致命傷,經(jīng)過衛(wèi)生員一番處理之后,林彪傷口的血止住了,沒有危及生命。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林彪與毛澤東在一起
這個時候,林彪才開始想,究竟是誰打了自己這一槍?
事情很快查清了,原來是友軍誤傷。
八路軍當時在山西活動,受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閻錫山統(tǒng)一指揮,但閻錫山有私心,既希望八路軍配合他作戰(zhàn),又不希望八路軍壯大,影響他在山西的地盤,所以難免有些矛盾糾紛。為了避免沖突,雙方達成一致,八路軍的行動要及時向閻錫山通報。
這次115師北上隰縣,林彪派人提前聯(lián)絡了閻錫山在此駐防的第十九軍,讓對方配合。十九軍得知后,逐級向下通知,一直通知到基層連隊,但連隊卻沒有及時通知哨兵班。
這天,值班的哨兵正好是個神槍手,他盯著大路,生怕錯過什么可疑之人。
啪嗒,啪嗒……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了過來。
哨兵立刻警覺起來,這聲音,一聽就不是普通馬,肯定是戰(zhàn)馬!他拉栓上膛,槍口對準大道。
一匹白馬進入視野,馬上坐著一個將軍,咦?這一身黃呢子大衣,是個日本軍官呢!
哨兵興奮了,立功的機會到了,他屏住呼吸,槍口隨著戰(zhàn)馬移動……
啪!扳機扣響,日本軍官一頭栽下來。
哨兵心里一陣激動:立功了!立功了!這下升官發(fā)財了!
可等待他的不是升官發(fā)財,而是牢獄之災。
很快,上級通知他:你小子誤傷友軍,射中了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
哨兵傻眼了,他沒見過林彪,可也知道林彪指揮取得了平型關大捷,自己真是瞎了狗眼!
林彪意外受傷,牽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等,紛紛發(fā)電慰問,閻錫山更是惶恐,宣布要追究責任,將誤傷林彪的哨兵軍法處置,槍斃。
林彪擺擺手:哨兵開槍,職責所在,不關他的事。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林彪在研究作戰(zhàn)計劃
林彪槍傷之謎,誤傷還是蓄意
林彪戎馬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經(jīng)常在一線靠前指揮,卻從未在戰(zhàn)場受過傷,唯一一次受傷就是這次被友軍誤傷,因此引發(fā)廣泛質(zhì)疑:林彪被閻錫山部隊擊中,到底是誤傷,還是蓄意?
要搞清楚這個事,要回答三個問題:
1、閻錫山部隊是否通知到了當班哨兵?
答案是沒有。
當然,這是閻錫山方面的說法,我們無從查證,在沒有反證的情況下,很難推翻。
2、林彪受傷時是否穿著日軍黃呢大衣?
答案是大概率可能。
平型關大捷時,115師確實繳獲了大量日軍黃呢大衣,林彪還從中挑選了一件,派人送給在延安的毛澤東,而他也確實挑選了一件留給自己穿,這些都有史料為證。
只是林彪在受傷當天是否穿著黃呢大衣?這一點有爭議,所以我們只能說大概率可能。
抗戰(zhàn)時期,林彪在前線指揮戰(zhàn)斗
3、擊中林彪的那顆子彈,到底是胸前射入,還是背后射入?
答案是大概率背后。
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
長期以來,各種文章和著作都認為林彪是前胸中彈。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合理——哨兵是從正面開槍,子彈從前胸射入,加上林彪騎著日軍戰(zhàn)馬,穿著日軍大衣,是誤傷無疑。
但有一個人的證言,完全推翻了上述觀點。
谷廣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首任后勤部部長,開國少將,時任八路軍115師衛(wèi)生部部長。
谷廣善從紅1軍團就追隨林彪,擔任隨軍衛(wèi)生負責人,115師成立后他擔任衛(wèi)生部長,一直跟著林彪和115師,林彪受傷之后,羅榮桓派谷廣善全程護送林彪回延安休養(yǎng),他對林彪受傷的情況應該是最有發(fā)言權,也是最權威的。
115師行軍時,司令部最靠前,衛(wèi)生部在最后,加上林彪跑得快,落下的距離遠,谷廣善趕到林彪身邊時,衛(wèi)生所長彭蕓生已經(jīng)對林彪的傷口進行初步處理,止血消毒包扎好了。
谷廣善檢查了一下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血跡中有一截半寸長的肋骨,顯然是林彪的,他收了起來。
時任115時衛(wèi)生部部長:谷廣善
在護送林彪回延安的路上,谷廣善跟林彪溝通了受傷的事情。
林彪的槍傷雖不致命,但斷了一根肋骨,需要長期療養(yǎng),為了幫助傷口愈合,谷廣善想辦法搞來了一些狗皮膏藥,對林彪說這個膏藥對治療傷口很有效,經(jīng)林彪同意后給林彪敷上,林彪還打趣說“我以為‘賣狗皮膏藥’是罵人的話,沒想到還真有賣狗皮膏藥的!”
谷廣善對林彪的槍傷一直有疑問,但林彪不說,他也不好開口問。
有一天,林彪突然主動說起槍傷的事,他回憶說,子彈從右前方射過來,擊中了胸部。
谷廣善趁機說出了自己的疑問:“師長,你說得不對。依我看,子彈肯定是從背部射進去的,穿過你的肺部,然后打斷了肋骨,再從前胸穿出來。”
林彪瞧了瞧谷廣善:“不可能。你又不在現(xiàn)場,你清楚還是我清楚。”
谷廣善決定跟林彪說個明白:“我看過你的傷口,背部、胸部有兩處傷口,背部的傷口小,胸部的傷口大,入口比出口小,這是貫穿傷的規(guī)律,但凡軍醫(yī)都知道,我當了這么些年軍醫(yī),槍傷看的多了,這一點肯定不會錯。”
林彪還是不信,堅持說自己不會記錯。
1943年,林彪與周恩來在重慶紅巖的合影。
谷廣善從兜里掏出自己拾到的肋骨,拿給林彪看:
“師長,如果子彈從胸部射入,這截肋骨就不會被打出來,而是掉到肺里,那有生命危險了,要動大手術,咱們的條件動這樣的手術很困難。不過幸好肋骨擊斷后,被子彈頂著掉出了體外,這說明子彈確實是從背后射入的。”
林彪非常吃驚,但他不敢相信,這意味著哨兵從背后對自己開槍。
谷廣善看出林彪的疑惑,又講了第三條理由:“你的棉衣上有彈孔,看一下就知道了。”
林彪拿起自己的棉衣,仔細看了一會,發(fā)現(xiàn)背部的彈孔里,絲綿有一點被燒焦發(fā)黃,但很清楚絲綿的毛向是朝里的,這正說明子彈是從背后射入,谷廣善說的一點也沒錯。
林彪嘆了一口氣:“還是你經(jīng)驗豐富,子彈確實是從背后打進去的。”
不過,即便證實子彈從背后射入,我們依然無法確定這是一次蓄意謀殺。哨兵完全可以狡辯說,他是等“日本軍官”騎馬跑過哨位之后才開槍,只要哨兵不承認,誰也無法說這是陰謀。
林彪回到延安后,住在延安中央醫(yī)院,檢查之后,醫(yī)生大呼林彪命大,子彈差一點打到動脈和脊柱。如果打到動脈,大出血,必須動手術,不然很快就不行;如果打到脊柱,人就癱瘓了。
這次槍傷,確實是不幸中的萬幸。
1942年,林彪和周恩來在重慶與蔣介石談判時期的合影。
赴蘇聯(lián)療傷,后遺癥糾纏終生
經(jīng)過一段休養(yǎng),林彪的槍傷恢復不錯,有所好轉(zhuǎn),但還是留下了后遺癥,主要是傷及神經(jīng),發(fā)作起來疼痛難耐,延安的條件雖比前線好,卻也有限,毛澤東決定送林彪去蘇聯(lián)治療。
1938年冬,蘇聯(lián)派飛機來接林彪,林彪告別毛澤東,告別延安,飛往莫斯科。
這一去就是三個年頭。
1942年2月14日,林彪返回延安,毛澤東親自出面迎接,他一大早就出去等候林彪的汽車,跟林彪進行了一次長談,還專門安排林彪住在楊家?guī)X,離他近一些。
要知道,即便是朱德、周恩來回延安,毛澤東也沒有親自去接。
接下來的幾天里,《解放日報》連續(xù)刊載林彪傷愈回國的消息,中央還專門為他舉辦了一場歡迎傷愈返國的晚會,林彪儼然成為一顆留洋回來的“明星”,受到延安上下熱烈歡迎。
回國之后,林彪仍想回到前線指揮,但由于在國內(nèi)耽誤治療時間太長,在蘇聯(lián)兩年多的療養(yǎng),也沒能根治林彪的頑疾,后遺癥隨時可能發(fā)作。考慮到這些情況,毛澤東決定不給林彪太大壓力,讓他在中央黨校工作,有時協(xié)助周恩來參加一些國共談判,盡量減輕其負擔。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林彪在延安為八路軍干部授課
這次槍傷給林彪帶來的影響是始料未及的,后遺癥一直困擾著他,折磨他了一生。
林彪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不愛熱鬧,甚至有些孤僻,此次回國后,又不得不遠離鐘愛的軍事指揮,從事并不擅長的其他工作,讓林彪一度比較郁悶,這是精神上的影響。
那顆子彈傷及了林彪的神經(jīng),后期也沒能恢復痊愈,壓力一大,精神一緊張,神經(jīng)就會疼痛,林彪本來就有失眠的毛病,疼起來更難入睡,進一步導致他的神經(jīng)衰弱。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林彪還是堅持上了前線,并且大顯神威,指揮四野殲滅上百萬國民黨軍隊,但那次槍傷的后遺癥始終困擾著他,神經(jīng)衰弱發(fā)展到后來越來嚴重,甚至徹夜難眠。
身體上的病痛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加上嚴重失眠的折磨,林彪變得怕見光見水,性情上變得陰郁、暴躁,反復無常,當初的那次槍傷,已經(jīng)成了他無法消除的嚴重心病。
正因為這些后遺癥,林彪失去了抗美援朝的機會。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林彪在研究部署作戰(zhàn)計劃
在決定抗美援朝志愿軍司令人選時,毛澤東的第一選擇是林彪。盡管林彪一開始并不贊同貿(mào)然與美國開戰(zhàn),但毛澤東對此不以為忤,還是點了林彪的將。
林彪猶豫了,他知道這份擔子的分量,比解放戰(zhàn)爭還要重。
抗美援朝是一場不容失敗的戰(zhàn)爭,自己這副身體到了朝鮮戰(zhàn)場,一旦舊病發(fā)作起來,耽誤指揮,影響的可不只是自己的前途,還有無數(shù)將士的生命,以及新中國的命運。
最終,林彪以身體健康為由,沒有擔任志愿軍司令。
時至如今,很多歷史真相已被湮滅,擊中林彪的那記冷槍,到底是哨兵誤傷,還是有人指使,已經(jīng)無從考證,成為難解之謎,畢竟在國共合作期間,蔣介石始終沒有停止背后的小動作。只是即便確系有人指使,考慮到當時國共合作的大背景,恐怕也不會有大的改變。
無論真相如何,我們可以知道,1938年的那一次槍傷讓林彪遠離前線長達8年,極大影響了他的一生,很多人都為林彪的槍傷感到惋惜,說“林總傷了精氣神,精力大不如前了”。
即便如此,林彪仍憑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在1955年授銜時被評為元帥,足見他的革命功勛,也足見毛澤東對他的欣賞和器重。
1966年11月10日,毛澤東與林彪在天安門城樓上
假如林彪沒有受傷,假如受傷后沒有后遺癥,林彪一定可以在抗日戰(zhàn)爭中消滅更多敵人,建立更多戰(zhàn)功,率領志愿軍抗美援朝的也可能是他,或許林彪的人生將會有新的走向。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時空無法逆轉(zhuǎn),它只會用過去啟示后人,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只能是你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