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造出來了,卻沒人敢接單,這樣的尷尬,波音不是第一次遇到。
但這一次,情況比以往更復雜。
因為“不接單”的,是全球增長最快的航空市場——中國。
今年4月,波音737 MAX的兩架訂單飛機,被原路退回美國。
具體原因,公開表述是“技術細節存疑”,而業界更清楚,這背后牽扯的是一連串安全事故后的信任裂痕,以及政策層面的深層調整。
訂單中止后,波音的回應異常低調。但在其西雅圖總部,內部會議已經加開多輪。
核心議題只有一個:如何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缺。
很快,馬來西亞和印度接棒登場。
4月21日,馬來西亞航空高層對外確認,正在與波音談判,計劃接收被中國拒收的部分飛機。
次日,印度航空也傳出消息,希望優先獲得737 MAX交付權,并考慮增購。
對外界而言,這像是一場及時雨。但對波音內部來說,遠不止如此。
這批飛機本是為中國航司量身定制,現被轉手處理,牽涉的不僅是產線調整,還有供應鏈的重新匹配。
要知道,航空制造不像快消品,換個客戶就能立即發貨。
重新適配需要技術重構和認證,成本顯著提升。
這只是波音當前壓力的冰山一角。
為了止血,波音在4月22日宣布,將旗下部分數字航空資產以10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私募公司Thoma Bravo。
這筆資產包括Jeppesen、ForeFlight、AerData等飛行規劃與數據管理系統,原本是波音數字化戰略的核心組成。
從外部看,這場資產出售是一項商業決策;
但從財務角度分析,更像是一次“拆東墻補西墻”的臨時操作。
波音在過去三年中,因質量事故、監管風波與供應鏈中斷,虧損持續擴大,現金流承壓。
尤其是2024年第四季度,其年報顯示連續第二年出現凈資產負增長。
這筆交易,緩解的是燃眉之急,而非長遠根基。
更為棘手的是生產環節的風險。
今年2月,波音關鍵供應商SPS Technologies工廠突發火災,致使重要零部件緊固件產能大幅下降,737 MAX系列的裝配節奏因此受到影響。
雖然波音緊急采購替代件以維持生產,但交付周期和成本控制早已偏離原軌。
而此次被中國拒收的兩架飛機,恰恰就是備受爭議的737 MAX系列。
這一機型自復飛以來仍頻頻被卷入安全風波,航空公司采購時不得不考慮風險敞口。
無論是馬航還是印航的“搶購”,本質上更像是一種策略性低價收購,而非對波音產品的絕對信任回歸。
與波音并列討論的,還有中國商飛的C919。
這款寄托了中國航空工業多年心血的國產干線客機,自2023年商業化運行以來,已獲得數百架訂單。
2025年4月為止,共計交付13架,全部用于國內航線運營。
但在國際市場,C919仍舉步維艱。
關鍵在于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率仍偏低。
發動機CFM LEAP-1C來自美法合資企業,航電系統和飛控設備大多依賴歐美企業供應。
這讓C919在全球交付路徑上,受制于美方政策變化。
2025年春,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再次限制部分航空高科技設備對華出口。
其中就包括飛機核心系統、復合材料技術等。
這不僅讓C919的海外拓展停滯,也暴露出國產大飛機當前面臨的“卡脖子”瓶頸。
這意味著:波音暫時丟失中國市場,而中國商飛也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走出去。
在這個尷尬的節點上,誰才是輸家?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波音:股價跳水、訂單被退、資產被迫出售。
但美國國內的一場爭論,將這一“最大輸家”標簽悄然貼在了另一人身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4月21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
“美國經濟當前的疲軟,不是貿易戰的結果,而是鮑威爾不肯降息的直接后果。他才是最大輸家。”
從2018年起,鮑威爾與特朗普在利率政策上就矛盾頻頻。
如今美國通脹依舊高位運行,制造業下滑,消費信心疲軟,矛頭再次指向美聯儲。
當然,特朗普此番言論更像是一種“甩鍋”姿態。
畢竟,正是他任內掀起的貿易戰,改變了中美航空產業的平衡,也間接讓波音走到今天這一步。
回到最初的問題:波音的被拒,是短期偶發事件,還是更大格局調整的縮影?
答案或許不在波音身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