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兒被南航解封了,但一些網友關于機票差價的維權,卻仍在進行中。
這是因為,在去哪兒購買機票的網友,可能會遭遇平臺“加價大法”,導致平臺支付金額,高于票面實際價格;飛豬、攜程、同程等OTA平臺,也有類似事件發生。
除了偷偷加價買機票,各家OTA平臺為了利潤,還可能倒賣里程積分票,或者私自修改旅客行程;遭遇侵權的旅客在維權時,仍可能被OTA平臺戲弄,得到虛假的“退一賠三”。
各家OTA平臺,如此明目張膽,似乎源于旅客的普遍疏忽;而來自航司的大棒,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則因為對OTA平臺的依賴。
為此,各家航司也在努力突圍,聯合抗敵、修煉內功雙管齊下,來應對各家OTA平臺,越發囂張的做法。
這樣看來,關于機票銷售的渠道爭奪,航司與OTA平臺之間,暫時還分不出勝負;雙方斗而不破的狀態,未來還會持續很久。
票價怎么變了?
南航封殺了去哪兒,但是期限只有三天。
4月18日11:00開始,南航暫停了去哪兒的機票銷售資格,理由是對方違反了銷售代理協議,存在損害旅客權益的風險。
但到了4月21日上午,南航又恢復了去哪兒的代理資格,一場航司大戰OTA平臺的大戲,不到三天就落下了帷幕。
從南航發布的理由來看,這次之所以封殺去哪兒,似乎源于對方暗戳戳搞事,一些在去哪兒買過機票的網友,立刻看穿了事件真相。
網友小李告訴潘哥:“在去哪兒買了張東航機票,成都雙流飛往北京大興,支付了566元;一個月后,我在航旅縱橫、東航官方App上查詢,發現實際出票金額是490元,存在76元的差價。”
對此,小李向潘哥表示:“給去哪兒打了投訴電話后,客服表示這76元差價,是套餐中的旅行券價格;但我實際上只買了機票,是平臺為了規避差價風險,將原本的機票價格,標注為旅行套餐(機票和旅行券)。”
另一邊,網友小牛也告訴潘哥:“去哪兒買的深圳航空機票,西寧飛往深圳的航班,平臺支付價格為1286元,航旅縱橫上的價格是900元,兩者差價為386元。”
與小李的遭遇一樣,小牛的去哪兒訂單頁面,顯示的也是套餐價格,他對此表示:“去哪兒說我買的是套餐,但我買的這個除了機票,其他的啥也沒有啊。”
去哪兒通過文字游戲,將機票變成了旅行套餐,增加了網友們的維權難度;而這種陰陽機票價格的行為,也不止發生在去哪兒身上。
網友小林告訴潘哥:“飛豬上買的南航機票,平臺購票金額是423元,航旅縱橫上顯示390元,兩者差價33元,反饋后客服一直扯皮,我咬死要退一賠三,最后對方同意了。”
不僅如此,潘哥的兩位同事,從北京出差前往上海,在同一趟行程的情況下,一位從智行App上花了668元訂票,一位從攜程上花了718元訂票,兩者差價為50元。
更令人感到詭異的是,這兩人同時在各自App上,查詢這段行程的剩余票數,前者顯示還剩9張,后者則顯示只剩2張。
到底該賠多少錢?
網友行程單上的票價,為何與實際支付金額不同?最普遍的一種情況,來自OTA平臺的暗中加價。
除了前文所述的,用文字游戲的方式,將飛機票價變為旅行套餐外,各家OTA平臺還有其他手段。
其一,是售賣里程積分票。
網友冰靈告訴潘哥:“通過去哪兒買了張國航機票,行程是從臺北飛往香港,值機時被柜臺告知,這張是里程積分機票,無法進行正常的里程登記。去哪兒想用補里程的方式解決,我要求不止補里程、還要補航段,還要對我退一賠三。”
其二,是私自修改旅客航程。
網友桃子告訴潘哥:“同程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利用我的個人信息,將我原有的機票退掉,出了一張同樣行程,但艙位、票價不同的機票。我在平臺支付的金額是3735元,行程單上的價格是3401元,兩張票有668元的差價。事后聯系東航客服,也證實了事件真實性。”
更為過分的是,有些OTA平臺,還會改變旅客實際行程,給旅客帶來更大的麻煩。
比如,網友雯雯表示:“在去哪兒購買的聯程機票,行程從上海飛往馬爾代夫馬累,出票時發現第二程航班被改了,原本是第二天下午兩點到,變成了第三天凌晨五點,黃金時間改成了紅眼航班,中途多停留了15個小時。”
遭遇OTA平臺暗算的旅客,該去哪里核對真實票價?
除了在航旅縱橫App上,查詢出票后的訂單外,各家航司的官網、App,也能看到真實的票務信息。
如果旅客發現行程單上的信息,與OTA平臺上的價格、航程等不符,則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中國民用航空電子客票暫行管理辦法》要求:機票行程單價格,必須與消費者實付金額一致,否則構成違規,需要承擔責任。
另一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若經營者存在欺詐行為,消費者可要求“退一賠三”,即退還全部費用、并賠償三倍金額,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計算。
不過,在證據確鑿、需要賠償時,OTA平臺可能仍不老實,用障眼法蒙蔽維權旅客。
對此,網友小李告訴潘哥:“我在去哪兒支付了566元,差價是76元,最后平臺賠了我495元,不知道是怎么計算的。”
網友小林也向潘哥表示:“飛豬給我的賠付是退一賠三,具體是退還33元差額、并賠償差額的三倍,總計是132元。”
航司突圍OTA平臺
通過網友們的各種離奇遭遇,我們似乎不難看出,OTA平臺在機票上動手腳,幾乎已成行業慣例。
因為,依照大多數旅客的出行習慣,出票后可能不會仔細核對票價,OTA平臺暗中做的手腳,很可能不會被人發現。
但是,南航此次封殺去哪兒,為何僅僅持續了三天?高高舉起的懲罰大棒,最終為何會輕輕落下?
這似乎是因為,在機票銷售渠道方面,航司容易被OTA平臺卡脖子。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航司直銷渠道占比,長期不足30%。
不過,為擺脫對OTA平臺的依賴,各大航司也在尋找出路,一面聯合抗敵、一面修煉內功,與OTA平臺暗中掰手腕。
從聯合抗敵的角度看,不久之前,國航、東航、南航三大航司,彼此之間開啟機票互售,用戶在自家的App上,也能買到其他航司的機票。
從修煉內功的角度看,各大航司逐漸將自家App,做成類似OTA平臺的樣子,用魔法打敗魔法。
比如,中國國航App上,除了正常的售賣機票外,還推出了知音商城、機酒套餐、接送機等服務,讓旅客可以通過一個App,解決出行時的全部需求。
同時,通過對會員體系的建立完善,旅客在航司官方購買機票,也可能享受到更多優惠,比OTA平臺上的價格更低。
其實,面對航司試圖突圍的行動,OTA平臺們也沒有坐以待斃,平臺優惠、機酒套餐等行為,同樣能吸引一部分用戶,幫他們忘掉之前的不快。
畢竟,行業上下游的企業,關于定價權的爭奪,是個亙古不變的矛盾;航司與OTA平臺的攻防戰,后續也許還會有大戲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