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壘磊
經(jīng)常有人抱怨說“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為什么生活還是這么難”,這句話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但其實如果大家把事兒全攤出來,卻未必還能共鳴。比如公司里,你覺得同事一天天的并沒有干多少事,而同事看你其實也一樣。
真相是,你們兩個很可能都不夠努力。
小米剛被爆出來日均工作小于11.5小時的要被約談,引起一片嘩然,很多人表示自己賺不了大廠的錢,沒那個命。但我想說,11.5個小時就算很努力了嗎?不,特別是對很多沒有家世背景的年輕人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底層人如何變富?一靠膽子大,投資——是投資,不是賭博;二靠機會加持。機會為什么落到你的頭上?有運氣,但不是純運氣,是前期越卷的人,就有越高的可能性獲得這種運氣,哪怕是你心目中啥也不干就會鉆營的人,請問鉆營是不是得卷?就他一個人在鉆營?也得卷。所有你認為別人做了自己也做了的事,幾乎都沒有用,那只是你作為一個人要生存下去的標配而已。而所有有用的,都在于“別人沒做而你做了,別人做了但你做得更多更好”的事情里。
鑒于大部分人的資質(zhì)都是平庸的,那就只能比別人做得更多才行——哪怕只是更好,本質(zhì)也是做得更多,因為對平庸的人而言,是無法在同等前提下做得更好的,所以“更花心思”“更專注”本身就代表著更多。
聽起來令人很無奈,但這就是事實,它遠遠不是很多人認為的“不比人家差”就行了的。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贏家通吃的社會,普女看不上普男,普男也看不上普女,你去社交媒體上看看,平均收入三四千,大家卻都對100萬嗤之以鼻——即“普通人”的范疇,被劃定得越來越大,你超脫不了那根線,就都是蕓蕓眾生,盡管你的生活相較于你的父母輩同時期已經(jīng)有了大幅度的進步,但你依然覺得自己很苦逼,為什么?因為你的標配線被拉上去了。
即人人都有的東西,你就不再會為擁有它而感到幸福,以前父母輩結(jié)婚需要的三大件,在現(xiàn)代年輕人眼里,會認為“那是什么破玩意兒”。所以人人都富,等于人人都沒富,所謂富,是一個相對詞,只有你相對于別人富,才叫富。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有錢”只是一個表象,錢必須是能兌換成相應(yīng)的產(chǎn)品和服務(wù),才是有意義的。而你能兌換到多少東西,不取決于錢的絕對值,而是你的錢相比于別人的相對值——要是均貧富了,大家都一樣有用不完的錢了,大家都想花錢買服務(wù),誰tm想掙錢?那誰來提供服務(wù)呢?所以全球都一樣富裕會怎么樣?是沒有意義的,是會滅亡的,也是邏輯上的偽命題。
所謂交易,必須是一個想花錢,另一個想掙錢才能成交;而極致的服務(wù)必須是一個特別特別舍得花錢,另一個特別特別想掙錢才可以做到。
所以普通人的普通努力,是根本沒有用的,它就應(yīng)該是僅夠糊口。你想有超越別人的優(yōu)越感,在社會階層上往上爬,讓別人高看一眼,就必須用“超出別人努力”的那個部分,去獲得超額收益,或者超額進步,日積月累,才可能遇到一個機會,然后跳出那個劃定給普通人的區(qū)間。
世界是一個大型的PVP戰(zhàn)場,即player vs player。都說要“做大蛋糕”,讓人人有蛋糕吃,才是真富裕,但這種說法是錯的,當有人可以吃2塊的時候,你吃1塊就不香了;當人人都有飛行汽車的時候,免費發(fā)你一輛法拉利你也不一定要,因為還是會被人看不起——做大蛋糕,標準也會水漲船高,到最后,還是會回歸人與人之間的PVP,你做出貢獻,提供價值,都沒有用,你只跟自己比,比贏了也沒有用,你必須得卷贏別人才有意義。
這很不符合雞湯導師的“教誨”,但這才是現(xiàn)實。
(完)
我是蔡壘磊,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