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時節,龍蠶鎮卿家壩村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在這里,村民們既是建設者又是受益者,一條條嶄新的村道不僅連通了家家戶戶,更串起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該項目通過“務工+賑濟”的創新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奏響了“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協奏曲。
走進卿家壩村以工代賑項目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分工協作,有的揮汗如雨地平整路基,有的熟練操作著振搗設備,還有的正在進行路面最后的收光作業。攪拌車的轟鳴聲與村民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奏響鄉村振興的“進行曲”。
【龍蠶鎮卿家壩村村民 秦建中:國家以工代賑項目在我們卿家壩村實施以來,我們在家的老百姓就近在項目上做小工,掙了錢還可以照顧家里的孩子、老人。錢以一卡通的形式發到我們每個人卡上的。這個工程(修建)的這條路,我們老百姓盼了好多年,一是解決了我們出行,二是生產方便了,感謝政府。】
【龍蠶鎮卿家壩村村民 劉培良:以工代賑項目好,我們殘疾人都(能)來打零工,每個月工資都打到我們卡上。】
這個惠及全村的民生工程總投資達415萬元,涵蓋道路硬化、拓寬、護欄安裝等多項基礎設施建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項目通過“以工代賑”模式,已吸納本村120余名勞動力參與建設,其中優先安排脫貧戶、監測對象等困難群體,預計發放勞務報酬將突破130萬元。這種“授人以漁”的幫扶方式,既改善了基礎設施,又增強了群眾“造血”能力,實現了“建設一個項目、帶動一方群眾、致富一方百姓”的多贏局面。
【龍蠶鎮卿家壩村黨支部書記 張龍:我們堅持“能用人工的就不用機械,能用當地群眾就不用專業隊伍”的原則,積極組織本村120余人參加務工,其中包括脫貧人員、監測人員、低收入人群,全村預計勞務報酬發放可達130多萬元,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來源 蓬安融媒
版權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