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分心時代”重拾思想微光
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到來了。每到此時,一個經典的老話題就會出現在輿論場:現代人,還喜歡讀書嗎?
有意思的是,這幾天,不少媒體不約而同地把鏡頭對準了地鐵上的讀書人。在車廂里,很多人手捧書籍,安心閱讀,他們用書搭建了自己的精神角落,讓快節奏的城市里流動著縷縷書香。多年來,我們似乎習慣于依據各種數據、統計判斷國人愛不愛讀書,但有時候,身邊的風景更為直接,也更有感染力。
越來越多的乘客選擇在地鐵上讀書,這是一個讓人欣喜的現象,也并非毫無來由。有研究報告顯示,在所有軌道城市中,12%的通勤人口每天需要60分鐘以上的單程通勤時間。漫無目的地刷手機雖然也能消磨時光,但時間久了,也難免會讓人感到一種空虛和無聊,但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如果真能讀進去,往往還會覺得時間不夠用。這,也許就是閱讀的樂趣和魔力。
相對封閉的地鐵車廂,也確實是一個適合閱讀的地點。現實生活中,似乎總有各種瑣碎的俗事在不斷吸引自己的注意力;高速運轉的社會節奏,更讓自己停不下來。要在不斷奔忙的一天中找到一個可以不被打擾的獨處空間有多難,相信大家都有體會。
我也愛在地鐵上讀書,有時候,還會在上班的前夜,為選擇帶哪一本書而煩惱。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通勤路上不僅適合看小說、散文等輕松的讀物,也完全可以閱讀一些艱深、晦澀的學術著作。因為在這樣一段只屬于個人的旅程中,反而可以倒逼自己集中精神,深入思考一些平時無暇考慮的問題。
有人說,我們正身處一個“分心時代”,各種各樣的屏幕正在分散當代人的注意力,我們越來越忙,把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上,卻又不自覺地陷入了迷茫和彷徨,難以把握生活的目標和意義。
社交媒體、朋友圈、短視頻,能夠不斷為我們提供情緒價值,滿足我們的感官刺激,但能給予多少“確定性”呢?兜兜轉轉、尋尋覓覓后,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生活的不少“答案”,就在書里。這是因為,只要認真讀一讀前人留下的思想結晶就會發現,今天很多我們想不明白的問題,早就記錄在一代代人的文字和感悟里。
還有人說,上班下班已經太累,何必還要在地鐵上看書。其實,現代人的“累”,未必全部來源于生理上的感受,而是過于高強度的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剝奪感和抑郁情緒。所以,地鐵上的讀書人渴求的可能不只是書籍里的知識,更是通過閱讀實現的自我成長、情感抒發。這種非功利的追求,可能才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治愈感”。
就此而言,地鐵上的讀書人值得被點贊、支持,但閱讀本身,也并不需要一個特定的地點和時間。如果有時候地鐵太擠、太晃,那么在公交、高鐵、飛機,或者在圖書館、書店、公園,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一本書,進入思想的世界。是不是紙質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借由閱讀開啟另一種生活的方式。(金宇)
來源: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