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天津地界上的一聲槍響終結了昔日高高在上的劉青山性命。
人們在拍手稱贊的時候,卻忽略了他的妻兒去向。
雖說新中國已經不搞連坐了,但關于他妻兒的下落卻成了一個謎。
很少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里,最終結局怎么樣?
歷史終究是人構成的,只要有人也就沒有秘密可言。
盡管很多文獻當中對于劉青山的家人提及甚少,哪怕提及也大多用隱晦字眼予以表述。
但歷史的蛛絲馬跡還是顯示,劉青山的妻子名叫范勇,是一位來自農村的普通婦女。
劉青山就任天津之后,范勇也跟在身邊,兩人結婚較早,婚后有三個兒子。
在當時來說孩子多并不是負擔,至少對劉青山來說子嗣眾多是他愿意見到的。
三個兒子分別取名鐵騎、鐵甲、鐵兵,出生時間都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
等到1952年2月劉青山伏法的時候,最大的兒子才6歲,最小的也就三四歲而已。
國家有不株連的規定,這在法律層面上為他們洗清了罪責,但道德上,范勇及其孩子還是要受到譴責。
畢竟劉青山的身份太敏感了,且還是被作為一個典型樹立起來。
這對母子的生活構成了極大的不便。劉青山任職時間不過短短數年,范勇和孩子們雖然享受了富貴的生活,但案件顯示他們并沒有為非作歹。
可劉青山死后,他們卻要承受世人異樣的眼光。
從高高在上的官員家屬跌落到社會底層,這種落差對于4人來講是難以接受的。
范勇不曾貪圖富貴,也就無所謂身份的懸殊。本就來自農村,生存下去自然不成問題。
唯一的難處是在頭解開心中的枷鎖,無論走到哪里,總有人會提起他們的過往。
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一家人必定要夾著尾巴生活。
父親的去世給了孩子們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無論是老大,還是老二,對于生活都有了新的看法,似乎一夜之間長大成人了。
兩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替母親做一些瑣碎的家務,劉鐵騎作為長子早早的懂事明理。
國家也清楚他們的境遇,為了保障基本的生活,國家給予了三個兒子每月15元的補貼。
這讓拮據的生活稍有改觀,當然這期間還有傳言范勇因抵受不住來自世俗的眼光,在1954年改嫁了。
這只不過是傳聞。正式文件當中沒有關于范勇改嫁的信息。
1962年,已經16歲的劉鐵騎考上了高中。面對周邊同學的指指點點。劉鐵騎沒放在心里。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學習當中。
自己的成績也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突飛猛進,高考那一年,他的成績在班中名列前茅。
似乎已經觸及到了清華的門檻,務實的他卻報了石油大學,希望以此改變家人的命運。
讀大學、讀高中的孩子紛紛長大,家庭的壓力也隨之提高。
鑒于這種局面,國家再次伸出了慷慨之手,把劉鐵騎的每月補貼提高到了20元。
在大學里,劉鐵騎也沒有逃過大家的指責。
長大了的劉鐵兵也是如此,他曾在哥哥面前十分篤定的說。反抗沒用,人生到此已經注定了。
生活還要繼續,劉鐵騎的學業也要繼續。
后來他與劉繼先認識,并展開了一段普通人的戀情。
劉鐵騎自身都要遭受非議,那些靠近他的人自然也要遭到世人的眼光。
劉繼先的父母十分反對這場婚姻,但抵不住女兒的要求,最終與答應了與劉家的婚事。
1972年,兩人結婚了,婚后生了一兒一女,尚算幸福,子女們也在我國大有作為。
老大的生活有了著落。老二劉鐵甲也在大哥的幫助之下有了改觀。
起初,劉鐵甲在家種地、編筐,等到大哥穩定之后,也幫他進入了石油系統,成為了一名管道工人。
同樣結婚生子,生活算是有了著落。
最小的弟弟劉鐵兵也是如此,那個年代有高中文憑已經算不錯了,在大哥的幫助下進入煤油廠。
戶口也從農村戶口轉成了非農業戶口。一樣娶妻生子。
至此,劉家的三個孩子都得以圓滿。
時間的流逝,背負在他們身上的道德債也隨著歷史消磨殆盡,大家的生活都重新歸于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