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張鈁因病去世,年僅39歲。她的離世并未在網絡上掀起太大波瀾,直到2025年4月,自媒體陸續報道,才讓這位低調的女學者重回公眾視野。
張鈁的離去,是教育界的又一損失。就在她去世前后,北京大學副教授李成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商學院講師李瑋瑋也相繼因胰腺癌離世,均未滿50歲。這些年輕學者的英年早逝,讓人不禁感嘆:科研與教學的高壓環境,是否正在無聲吞噬著他們的健康?
張鈁的博士師兄在悼念文章中透露,她生前長期被頭痛折磨,從2016年做博士后時就開始頻繁就醫,但病情始終未能根治。最終,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學者,在病痛中走完了短暫的一生。
從華大基因到學術殿堂:不甘平凡的奮斗者
張鈁1985年出生于陜西西安,早年曾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工作,負責宣傳報道。但她并不滿足于此,而是立志攻讀博士學位,向學術高峰攀登。
2013年,她考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師從羅桂環教授,研究方向為生命科學史。讀博期間,她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辦公室,埋頭苦讀。2016年博士畢業后,她又進入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
然而,這段經歷并不輕松。她的師兄回憶,張鈁在清華期間“壓力很大,合作導師分配的任務也比較多”。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學術追求,2018年進入中國政法大學科學技術教學部/法治信息管理學院任教。
學術成就斐然,卻低調如隱士
在中國政法大學期間,張鈁的學術生涯迎來高峰。她不僅出版了專著《草木花實敷——明代植物圖像尋芳》,還翻譯了《生物學巨匠:從雷到漢密爾頓》一書。2019年,她成功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展現出極強的學術潛力。
然而,與許多熱衷社交媒體的學者不同,張鈁幾乎不在公眾視野露面。中國政法大學官網上僅存的一張照片,是她參加2019年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時的留影——素面朝天,衣著樸素,完全看不出“名校教師”的光環,更像是一位沉浸于學術世界的求道者。
2022年,張鈁離開中國政法大學,轉赴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任教。但僅僅兩年后,她就因病離世,留下未竟的學術事業。
病痛纏身,卻從未停下腳步
張鈁的博士師兄在悼念文章中寫道,她在博士后階段就開始頻繁頭痛,后來癥狀愈發嚴重。盡管多次就醫,但治療效果有限,病情時好時壞。
頭痛,這個看似普通的癥狀,卻成了她學術生涯的“隱形殺手”。長期高強度的工作、科研壓力、睡眠不足,都可能加劇她的病情。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教學與研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同事眼中的她:溫和、謙遜、真誠
在朋友和同事的記憶里,張鈁是一個“溫和謙虛、樸實真誠”的人。她沒有名校教師的架子,對待學生耐心細致,對待學術嚴謹認真。
她的離世,讓許多同行感到惋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事說:“她本可以在學術上走得更遠,可惜天妒英才。”
青年學者的健康危機
張鈁的早逝,再次引發人們對高校教師健康的關注。近年來,多位中青年學者因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猝然離世,背后是長期超負荷工作、精神壓力大、缺乏規律作息等問題。
學術界的“非升即走”制度、科研考核壓力、教學任務繁重,讓許多青年教師不得不透支健康。張鈁的悲劇,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結語
張鈁的一生短暫卻充實,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學者的堅守。她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追求學術理想的同時,健康同樣不可忽視。
愿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學者安息,也希望她的經歷能喚起更多人對高校教師健康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