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核武器,我國既有原子彈,又有氫彈,足以回應任何一個國家的核威懾。當然,核武器是“潘多拉 魔盒”,并非隨時可以開啟。而在最近,一場顛覆認知的“火球奇跡”,讓軍迷們對于未來統一臺島有了新期待。
4月21日,港媒《南華早報》披露的一則消息震撼全球:在中國西北某試驗場,一枚僅重2公斤的圓柱形裝置爆炸后,直徑15米的橙紅色火球持續燃燒超過2秒,中心溫度突破1000攝氏度。據悉,這是中國船舶第705研究所研發的“氫化鎂基爆炸裝置”首次公開亮相,而這款“非核氫彈”的新式武器,足以重新定義常規戰爭的物理極限。
這款神秘新武器之所以被譽為“非核氫彈”,就是在于它作為常規武器,卻擁有超乎想象的破壞力。我們知道,傳統TNT炸藥0.1秒就會瞬時爆燃,而氫化鎂燃料通過鏈式氧化反應可以實現持續能量釋放。論文顯示,在同等質量下,氫化鎂燃料的熱效應持續時間達到TNT的15倍,而單位體積毀傷能量密度提升37倍。與此同時,燃燒時產生的鎂金屬蒸汽能滲透建筑縫隙,形成“高溫熔爐效應”。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效果,一旦解放軍裝備了這款“炸彈之王”,臺軍耗費20年構筑的永備工事將完全成為擺設。要知道,臺軍構筑了龐大的地下基地群。經過數十年的持續建設,目前僅僅是臺島西海岸,其縱深30公里范圍內就密布著412座鋼筋混凝土工事,其中73%采用五層復合裝甲設計,可抵御155mm榴彈炮直射。雖然說解放軍也擁有鉆地彈等大殺器,但從成本和效果來說,氫化鎂武器的特殊毀傷機理,足以構成針對性的破防體系,其性價比成本也更高。
可以試想一下,一旦在戰斗中采用這款武器,其強大的熱熔穿甲能力產生的首波沖擊,就足以產生3000m/s超壓氣流剝離外層混凝土,隨之到來的持續燃燒將把鋼筋加熱至800℃以上臨界軟化點。與此同時,氫化鎂炸彈還有窒息殺傷,燃燒會消耗密閉空間內90%氧氣,釋放大量氧化鎂粉塵堵塞通風系統。此外,殘留的鎂粉遇水會產生劇烈氫氣反應,延遲引爆地下彈藥庫。以臺軍位于臺北的衛戍區“華山指揮部”為例,即便它擁有40米厚防護層,但只需一發氫化鎂彈頭即可熔穿。
除了軍事上的戰略威懾之外,此次技術突破還暗含深層次戰略考量。近年來,美西方國家一直以核話題抹黑中國,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客觀來說,由于顧及兩岸血濃于水的同胞情誼,一旦臺海戰爭爆發,解放軍很大程度上會考慮到相關武器的敏感性,而氫化鎂武器嚴格遵循《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既規避核擴散,又能達到殲敵效果。尤其是其彈藥當量可調的特點,在戰時,解放軍可以通過燃料壓縮比控制燃燒時間,實現從單兵榴彈到巡航導彈戰斗部的多場景適配。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軍可將該項技術集成于PHL-191遠程火箭彈和殲-16掛載的雷霆-5滑翔制導炸彈,這也意味著未來解放軍對臺島堡壘群將形成物理定律層面的降維打擊。在攻堅戰中,這種既能瞬間瓦解鋼筋混凝土防線,又保留城市主體結構的“炸彈之王”,將成為統一大業中的新神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