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巨大的工廠里,成千上萬形態各異的模具電子元件正在緊張加工中:AGV小車載著物料在工廠中來回穿梭,巨大的機械臂將模具取下加工再放回,24小時工作不知疲倦。
令人驚訝的是,整個工廠看不到一張設計圖紙,也難見工人的身影,但每一道工序卻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高效協同,井然有序。
這并非是好萊塢大片中的未來世界,而是東莞模德寶智能工廠每天都在進行的真實生產圖景。
據悉,這家建立在東莞松山湖的智能工廠,擁有十余條從設計、編程、制造到檢測、物流的全柔性制造自動化生產線,近80%的制造工序已實現少人化或無人化;同時全面運用模云平臺,達成工廠無紙化、可視化和透明化管理。真正實現了生產線少人化、數據采集實時化及離散制造自動化。
(東莞模德寶智能工廠內部,鈦媒體APP攝)
東莞模德寶的智能工廠,只是東莞制造業轉型的冰山一角。
作為全球制造業的標桿城市,東莞曾以“世界工廠”聞名,生產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智能手機、國內85%的潮玩產品。如今,東莞正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引擎,掀起一場從“制造”到“智造”的產業革命,其轉型路徑不僅重塑了自身競爭力,更為中國制造業升級提供了獨特樣本。
一、技術突破:扎根產線痛點, “精準爆破”
當在博物館都難得一見的點翠鳳冠,化作巴掌大的拼裝玩具復刻在面前,沒人能拒絕這樣的視覺盛宴。更令人驚嘆的是,如此工藝反復、巧奪天工的精密產品,竟由237片僅有0.3毫米厚的標準化金屬模塊構成。
(拼酷“點翠”系列,圖片來源于天貓)
這組在天貓平臺單品月銷量破3萬的 “國潮版樂高”,正是來自東莞的金屬模玩品牌“拼酷”點翠系列。
靠著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將文物解構為標準化模塊,再通過0.01毫米精度的激光切割技術,將超薄不銹鋼原料轉化為可量產的工藝單元。位于東莞寮步鎮的拼酷工廠里,傳承600年的非遺花絲鑲嵌技藝,就這樣實現工業化轉化。
拼酷“艷驚四座”的背后,靠的是東莞完備的潮玩產業矩陣。
以拼酷工廠為圓心,30公里半徑內聚集著327家配套企業,構建起從3D建模、模具開發到表面鎏金處理的完整鏈路,形成全球罕見的潮玩產業生態圈,制造出占國內85%的潮玩產品 。
模具被稱為 “工業之母”,是實現大規模生產、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而由于潮玩產品都具備獨特性和非標性,使得潮玩產品的模具開發環節尤其耗時耗力:潮玩模具的3D重繪、修復完善、拆件驗證等大量經驗工作嚴重依賴人工經驗;自動化程度低,使得潮玩加工.廠模具設計平均周期長達30-50天。
而作為一個講究快速追風的產業,年輕人對潮玩的興趣周期很短。調查顯示,企業需月均推出2款新品,以匹配社交媒體熱點。與此同時,潮玩IP的未來熱度很難預測,這使得潮玩的生產與需求往往難以匹配。
比如,今年年初的《哪吒2》爆火引發相關IP潮玩產品搶購,初期備貨很快售罄,多個渠道補貨時間長達14-30天。而隨著《哪吒2》熱度降溫,相關討論斷崖下跌。造成消費者想買的時候沒貨,等補貨了可能又賣不動了。
這就對潮玩設計和生產敏捷性提出更高要求——必須加快潮玩產品生產周期,同時搭配柔性供應鏈的高度配合,從而做到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快速反應。
而當工廠流水線的真實痛點,遇上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過去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成為了新技術的應用場。
年初,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不僅點燃了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競爭熱潮,也為東莞的AI產業布局,按下了加速鍵。
2025年,東莞市政府頒發一號文《關于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將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力爭到2027年可調度使用智能算力規模10000P以上,打造100個以上AI+先進制造示范應用場景,引進培育3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點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相關產業規模分別突破300億元和3000億元。
為實現這些目標,東莞構建 “1+1+N” 算力供給體系,高水平建設人工智能算力服務平臺、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統籌調度市內外多個智算資源。同時設立最高 5000 萬元算力券,降低制造企業、高校院所等租用智算資源的成本,在支持頭部企業技術攻堅的同時,又降低中小微企業轉型門檻,形成“政策輸血+市場造血”的可持續模式。
東莞的人工智能轉型并非追風,而是基于萬億級制造業底盤,依托雄厚產業鏈基礎和政策、技術、場景的多維驅動的厚積薄發。
早在2022年,東莞就成立了東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旨在以AI技術為基礎,以工業智能體為核心,推進“AI+AI”技術孵化,推動AI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應用。
經過幾年發展,東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已推出多款智能體應用及平臺,賦能多個行業實現AI技術賦能下的“二次增長”。
其中,聚焦上述潮玩產線痛點推出的 “潮玩產業小腦”,通過實現全鏈條知識互聯,從而提升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全鏈條快速響應能力和快速調整協調能力。
具體來講,Geomagic鋪面環節是模具設計中鏈接設計和制造的橋梁,潮玩設計樣品經拆件后,經這一環節轉為電腦可以讀懂的語言。“潮玩產業小腦”便從此環節切入,通過AI技術賦能工藝設計,將老師傅的“肌肉記憶”轉化為AI模型,既保留傳統工藝,又實現標準化生產,極大程度提高了潮玩產品模具的開發效率和自動化水平。
二、產業集群:從“七劍客”到全產業鏈覆蓋
在東莞松山湖產業園的一家工業機器人生產展示臺上,9款不同功能的工業機器人正共同制作著一架玩具模型。從原料搬運,注塑、打磨、到裝配、測試,短短幾分鐘,一個玩具模型就從一堆原料,變成了可售賣的成品。
這條全流程智能化產線背后,正是“廣東機器人七劍客”之一、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拓斯達。
拓斯達被譽為“高端智能裝備界多面手”,是國內機器人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實現“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下游集成”多維覆蓋的企業。
而身為廣東工業機器人產業鏈“鏈主”,拓斯達也極大發揮著“鏈主”的引領作用,帶動形成了機器人產業集聚效應。
比如,拓斯達研發的新一代 X5 機器人運動控制平臺,通過上傳實時數據至云端,依托云端算力,精準執行大模型指令,讓工業機器人從單純“能干活”進階為“會干活”,為下游企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而其旗下 9 款工業機器人,已在 3C 和注塑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電動注塑機則在精密連接器、醫療穿刺器等領域取得突破,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智能化發展。
東莞也大力鼓勵中小企業及創業者的創新。在Xbotpark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內,就設有一座“共享工廠”,為全球硬件創新者提供產品生產制造一站式解決方案的服務平臺。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硬科技孵化標桿,Xbotpark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已累計孵化 80 余家硬科技企業,孵化成功率近 80%。其中,云鯨智能研發的拖地機器人全球銷量超 500 萬臺,本末科技的直驅型自平衡輪足機器人“刑天”年出貨量突破 20 萬臺,睿魔智能的攝像機器人獲 “CES2019 最佳創新產品”。
而基地也通過共享工廠模式,整合100多個供應鏈合作伙伴,將硬件產品迭代速度提升50倍,成本降至硅谷的 1/10。這種“技術研發-生產-市場推廣”的全鏈條服務,使東莞成為全球硬件創業者的 “夢工廠”。
而在Xbotpark所在的松山湖產業園之外,濱海灣新區正成為東莞AI產業的另一核心承載區。
2025年東莞市發布的“一號文”,明確將智能機器人列為重點產業,并規劃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園和濱海灣人工智能新區,吸引產業鏈企業集聚。
其中,濱海灣新區將規劃1500畝建設“靈犀島”作為AI新區核心區,重點圍繞工業模數空間、AI智能體、算力供給等多個領域加速布局,招引國內外優質的大模型底座和智能體開發平臺,推出N個“AI+”應用場景賦能千行百業。
東莞也通過政策的“精準滴灌”,為相關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如,通過“1+1+N”算力體系、最高5000萬元算力券、1500萬元模型券等政策,降低企業AI應用成本;設立50億元人工智能子基金群,重點投資算力硬件、大模型應用等領域,形成“耐心資本”支持體系;濱海灣新區還與前海方舟組建了10億元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創投基金,提供 3600萬作為人才的專項支持。
如今,東莞已形成松山湖、濱海灣、水鄉三大人工智能區域支點,差異化布局產業生態,匯集人工智能企業超500家,人工智能產業及相關領域營業收入超過1200億元。
其中,松山湖區域依托華為、散裂中子源等創新資源,聚焦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突破,建設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濱海灣區域匯集OPPO、vivo 等智能終端龍頭企業,打造集技術研發、產品制造、數據服務于一體的人工智能新區;
水鄉區域則引進百度智能云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智慧工廠、智能駕駛等應用場景,建設 “AI + 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如此“研發-制造-應用”的梯度布局下,再依托22萬家工業企業、1.4萬家規上企業構成的場景優勢,東莞正快速攻占“AI智造高地”。
結語
東莞的轉型證明,傳統制造業的AI化絕非簡單技術疊加,而是政策精準滴灌、技術垂直深耕、生態集群聯動的系統工程。
在這場AI浪潮中,東莞正從“世界工廠”蛻變為“智造方案輸出地”,其進化軌跡或將重新定義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趙虹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