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很生氣,滿臉慍色的沖任弼時大吼道:“胡宗南讓我往東走,你也讓我往東走,你們倒是意見一致啊!”
任弼時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的回應:“我手中只有200多條槍,而劉戡是4個半旅。我是昆侖縱隊司令員,我們的任務是保衛黨中央和你的安全,往西走這步棋太危險,我不同意!”
大家看到這一幕,是不是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毛主席和任弼時乃是多年的老戰友,親密無間,為何會發生如此激烈的爭吵?兩人又是在何時何地因何而吵?
毛主席與任弼時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悍然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解放軍奮起反擊,全面內戰爆發。中原軍區按照黨中央的指示進行突圍,史稱中原突圍。
中原突圍成功后,打破了蔣介石企圖快速消滅解放軍的妄想。
1947年3月,蔣介石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其重點進攻方向之一就是陜甘寧邊區,而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延安。
而當時解放軍的主力部隊分布在華北、東北一帶,黨中央所在的陜甘寧僅有西北野戰軍的3萬余人,且裝備落后。反觀負責進攻延安的胡宗南部,人數高達26萬,且一水的美式裝備。
老蔣的得意門生胡宗南
在這樣的背景下,毛主席作出大膽決定,主動將延安讓了出來,同時率領中央機關轉戰陜北,指揮彭老總的西北野戰軍多次重創胡宗南大軍,將胡宗南的三十萬大軍牢牢牽制在陜北戰場,給其他戰場減輕了壓力。
為了保密,中央機關及其直屬隊伍化名為“昆侖縱隊”,毛主席則化名“李得勝”(這也是為什么毛主席兩個女兒分別叫李敏、李訥的原因),周恩來化名“胡必成”,任弼時則化名為“史林”,陸定一化名為“鄭位”。任弼時擔任昆侖縱隊司令,陸定一任政委 。
1947年6月8日,落腳于王家灣的昆侖縱隊探得消息:
胡宗南麾下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率4個半旅瘋狂撲來,其前鋒部隊爭功心切,很快進至北距王家灣只有三四十里的安塞縣坪橋鎮,歷轉眼工夫即到眼前了。而此時彭德懷的部隊距此還有一段距離,可謂鞭險長莫及,形勢相當嚴峻。
這里要順便提一下,這個劉戡,可不是啥草包,而是一員虎將,正兒八經的黃埔一期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多次重創日軍,忻口會戰,斃敵萬余人,沉重打擊了侵華日軍囂張氣焰,被譽為“杰出的抗日將領”,曾獲青天白日勛章。解放戰爭時期,劉戡在同西北野戰軍的較量中兵敗自殺,毛主席和彭老總特意通知蔣介石將其尸首領回,也從側面反應了劉戡確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對手。
劉戡
在當時的背景,一旦中央機關被劉戡發現,后果不堪設想。
不過,毛主席得到消息后,卻絲毫不慌,一點也沒有想走的意思,轉頭和周恩來、任弼時、陸定一圍著作戰地圖,研究中央機關應向何處轉移。
任弼時認為:敵人既然從西邊和南邊來,我們應該往東走,避免同人多勢眾的敵人遭遇。
任弼時的想法沒有啥問題,但毛主席卻別有一番見解,他擺擺手說:“那樣正中敵人的圈套,敵人從西來,想把我們往東邊趕,而我們偏要向西走!”
停了停,他又胸有成竹地補充說,“在險地求安全,置之死地而后生嘛!”
任弼時對此并不認同,堅持要往東轉移。僵持之下,任弼時與毛主席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這才有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任弼時激動地說:“我手中只有200多條槍,而劉戡是4個半旅。我是昆侖縱隊司令員,我們的任務是保衛黨中央和你的安全,往西走這步棋太危險,我不同意!”
毛主席卻反問:“往東就安全,往西就不安全?如果胡宗南學習彭老總,在東邊溝溝里給我們設個口袋陣,那你準備怎么對付呀?”
任弼時當時還在氣頭上,毫不相讓地說:“西面太危險,這是現實問題嘛,我是縱隊司令,我堅持我的意見!”
眼瞅著毛主席和任弼時之間的爭論越來越激烈,周恩來發話:我同意主席的意見,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嘛,我們往西走,正好殺劉戡一個措手不及。見周恩來也是這個意見,任弼時不再堅持。
任弼時、毛主席、周總理在延安合影
意見統一了,昆侖縱隊開始向西轉移。怎料天公不作美,隊伍走了不大一會兒,天氣陡變,電閃雷鳴,大雨如注,狹窄的山路本來就很難走,雨水一沖又光又滑,滿路像涂了潤滑劑一樣。
毛主席拄著一根木棍,同大家一起冒雨行軍,走到一道山梁時,由于坡陡路滑,一匹馱東西的騾子滑進山澗,一個戰士也墜入深溝,人困馬乏,好不難受。然而更要命的是,由于雨太大,視線受阻,隊伍竟迷路了。在這個節骨眼上迷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萬一要是不小心跑進了敵人視線范圍,那可能就有滅頂之災 。
真是怕什么來什么,劉戡的隊部正好是迎面趕來,和昆侖縱隊之間就隔了一條小山溝,左右兩邊的山梁上都是劉戡的軍隊,兩者相距只有百多米遠,連他們說話的聲音都能聽見。如果誰不小心暴露了目標,敵人隨時都會撲來,或是迅速實施包圍,然后從從容容加以殲滅,其局面的嚴峻性不言而喻。好在,雨很大,下雨聲也很大,為昆侖縱隊提供了絕佳的掩護。
任弼時立即壓低聲音命令隊伍:不要打手電,不要吸煙,不要大聲說話。
此時的情況相當危急,昆侖縱隊二百來號,冒著大雨窩在原地,連大氣也不敢踹。毛主席不愧是一代偉人,在這樣的場面下依然面不改色,安撫眾人:大家不要慌,不要緊張,只要沒有被敵人發現,就沒有危險,我們千萬要保持鎮定,不要輕易開槍,就是他們到了眼皮底下也不能開槍!
毛主席
話音剛落,突然響起一陣槍聲。任弼時非常緊張地問:“怎么回事?被敵人發現了嗎?”
毛主席判斷敵人并沒有發現自己,那只不過是敵人的火力偵查,決定按兵不動。
很快,偵察員證實了毛主席的判斷,敵人順溝向東走了,他們并沒有發現昆侖縱隊。
聽到偵查員的報告,大伙這才松了一口氣。
危險過去了,大家的心情也放松了,行軍的步伐不知不覺快了起來,從小河村到天賜灣45里的山路,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已經走完了。6月10日早晨,中央前委安全到達靖邊縣的天賜灣。
天賜灣深藏在群山包圍之中,是個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村莊。一條小河傍村流過,有山有水,景色秀美。傳說古代有個皇帝在這里御駕落腳,他看這里風景很好,認為是上天所賜,遂給了“天賜灣”這個美名。
而這個天賜灣,正是昆侖縱隊此行的目的地。
抵達天賜灣之后,大家準備休息,補一覺,畢竟這兩天來冒著大雨急行軍,人困馬乏。
可是,大家還未來得及休息,任弼時就接到偵察員的報告:敵人又朝這里撲來,距天賜灣只有20多里路了。剛剛過去的危險又擺到面前!
不過,面對突如其來的敵情,毛主席依然顯得很淡定,察看地圖后并很快做出判斷:敵軍并沒有發現昆侖縱隊的行蹤,他們只是經過這里很可能是向保安方向撤退,我們不必管他!
周總理、任弼時、毛主席
毛主席為何作出這樣的判斷?
這就與毛主席前兩天堅持要往西邊轉移有關。毛主席之所以要堅持往西邊轉移,就是為了營造出一個假象,讓敵人誤以為昆侖縱隊是要前往西南方向的保安、隴東一帶,而那里正好是彭老總西本野戰軍的活動范圍,毛主席就是是要讓敵人以為昆侖縱隊是前往與彭老總匯合了。這樣就把敵人調到保安,而中央中央前委和昆侖縱隊可以留在敵人背后,好好地休息一陣了。
毛主席
面對劉戡的軍隊去而復返,毛主席判斷劉戡的目的地是保安方向。
當然,我們現在說起來輕松,但當時的場面真是險象環生,危情不斷!雖然說劉戡并不知道毛主席等人就在天賜灣,但劉戡要保安方向去,就會經過天賜灣附近,很容易就發現昆侖縱隊。
到了凌晨兩點,劉戡的大部隊距離天賜灣只有15里地,情況相當危急,昆侖縱隊決定離開天賜灣。
然而,隊伍出村不久,卻在前面發現了另外一股敵人。偵察員來報:“趕快停止前進,敵人就在前面,已經過不去了!”
“先返回天賜灣再說,站在這里太暴露了!”周恩來向毛主席建議。毛主席很是贊同周恩來的主張,隊伍隨即又返回了天賜灣,任弼時著手部署接下來的行動,將一個警衛排悄悄埋伏在村口。
毛主席對周恩來說:“敵人還是沒有發現我們,仍舊不會找上門來,還是井水不犯河水,你看是不是這個樣子?”
“但愿如此!”周總理笑了笑說。
劉戡的隊伍很快就來到天賜灣村口,這個時候任弼時埋伏在村口的警衛排發揮了作用,他們悄悄繞到敵人后面朝敵人進行進攻,然后虛晃一槍,向著西南方向大張旗鼓地撤退。疲憊中的敵人以為發現了“共軍”的首腦機關,立即窮追不舍,又一次與中央前委擦肩而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