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有想到,放出狠話要扼殺中國經濟的特朗普,打臉時刻來得這么快。種種跡象表明,進入四月下旬以來,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大戰,正將特朗普政府推向戰略調整的十字路口。面對供應鏈斷裂的重壓,以及國內外各方勢力的強烈反對,特朗普的智囊顧問團開始對特朗普進行密集游說,希望他加快和中國談判進程,在關稅問題上和中方達成和解。據悉,特朗普將組建涉華關稅應急工作組,并釋放出“30天內達成協議”的緩和信號。可以說,這場政策急轉彎的背后,既是美國經濟承壓的客觀現實,也再次驗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
可以說,不可一世的特朗普在揮舞關稅大棒時,根本沒有考慮到中方反制的后果。其關稅新政對全球75國征收10%基準關稅,更是對華加征245%報復性關稅。然而,中方在供應鏈端的精準反制,讓特朗普在內的美國鷹派措手不及。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報告,隨著中方對多個出口領域開啟供應鏈管制,美國本土的藥品、半導體、電子設備等戰略物資的庫存預警燈接連亮起,關鍵礦產供應鏈出現結構性斷裂。
與此同時,隨著關稅持續升高,飆升的進口成本直接刺激通脹指標突破5%心理關口。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苦不堪言,紛紛將怒火向白宮發泄,美國加州更是就關稅問題起訴聯邦政府,打響了反特朗普“第一槍”,而包括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內,多個美企巨頭紛紛赴華進行危機公關,承諾不會“對華脫鉤”,這更是迫使政策制定者特朗普重新審視其關稅武器的殺傷半徑。
按照美媒的報道,目前在貿易代表格里爾等白宮務實派官員的推動下,一個跨部門應急工作組迅速成型。該團隊囊括副總統萬斯、財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等核心成員,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西特與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也將參與相關決策的制定。和主張對華強硬的鷹派代表納瓦羅不同,這個務實派為核心的新部門希望推動特朗普改變對華關稅政策,而他們評估的一組數據也讓特朗普逐步認清了現實。據悉,通過量化模型評估得出結論,一旦中美關稅戰持續至本年度第三季度,美國GDP將萎縮1.2%。
其中,中期選舉關鍵州的失業率可能突破8%,這對于特朗普的政權極為不利。從“極限施壓”到“體面妥協”,特朗普雖有說不甘,但卻不得不低頭讓步。在4月18日舉辦的內閣會議上,特朗普坦言“很多人催他加快談判進程”,并首次為談判設定30天期限。據悉,他已經準備好將關稅稅率回調至84%基準線,前提是中方在半導體出口配額上作出讓步。
客觀來說,中方在明確堅持精準反擊,做好斗爭到底的準備的同時,也始終沒有關閉和談大門。隨著特朗普認慫,中美必然要開啟一場并不輕松的“沖刺式”談判。對于中方來說,核心問題的態度不變,對于涉及根本利益的政策主張不會改變,和談成功與否的關鍵,還是在于美方。
然而,目前特朗普顧問團雖然成立了負責談判和解的工作組,但其內部并不統一,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中,美國副總統萬斯就主張以關稅減免換取中方擴大農業采購,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更關注數字貿易規則重構。而在這兩大領域,中方都不會做出妥協,這也讓未來的談判進程困難重重。
對于中方來說,目前手中依然擁有震懾特朗普政府的兩大王牌,那就是稀土出口管制清單與美債持倉結構調整預案。前者依然聚焦供應鏈,直接掐住了美國制造業的“七寸”,后者則把反擊方向轉向美元和美債,一旦徹底談崩,將有更多經濟體加速拋出美債,進而通過“去美元化”直接打擊美元霸權。
可以說,這場關稅博弈的戲劇性轉折,暴露了單邊主義政策的先天缺陷。當特朗普政府從“美國優先”轉向“美國止損”,已經證明了特朗普單邊霸權主義的失敗。無論最終中美關稅和談協議能否落地,中國都將成為最后的大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