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央視新聞》援引印度多家媒體報道稱,當地時間4月22日,在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出現有意針對游客的槍擊,傷亡數字目前尚未確定,但最少的說法也有24人死亡,最多則已經超過30人。
出于對印度政策的不滿,克什米爾當地反抗組織選擇在避暑勝地動手
面對這則消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在克什米爾這種印象里比較混亂,屬于印巴爭議的地區,居然還能有游客。事實上,不僅有,而且還很多。這次事發地點位于克什米爾南部的帕哈甘,是一個非常知名的避暑勝地。對于地處南亞,四季普遍炎熱的印度而言,清涼的帕哈甘屬于熱門景點,素有“小瑞士”的說法。此外,克什米爾地區這兩年還算平靜,上一次針對游客的事件,還是發生在2024年6月。當時一輛巴士墜下山崖,最終造成9人死亡33人受傷。因此,這兩年帕哈甘比較熱鬧,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往來。再加上槍擊地點,是只能步行抵達的一處谷地,因此游客傷亡慘重。
事后,“克什米爾抵抗組織”宣布為此負責,原因則是對印度政府的人口政策不滿。這個事情,就要追溯到2019年,印度政府針對克什米爾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印度在1949年基于憲法第370條,賦予自己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特權,后者實際上除了金融、國防和外交,其他事務均自主掌握,甚至有自己的法律。到2019年,印度覺得局勢已經緩和,于是廢除了第370條憲法,收回之前給予的諸多特權,改設兩個聯邦直轄區,并遷去大量印度教居民。當地人對此非常不滿,通過各種渠道反對印度政府的做法,其中就包括武力。
印度政府并不高明地手段,是激化克什米爾地區矛盾的關鍵
印度政府予以強硬還擊,使用了包括強行鎮壓等多種手段。2023年3月,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因為印度國家調查局,再度逮捕著名的克什米爾活動家帕爾韋斯,而公開批評印度政府。但總體而言,當地的反對和抗議效果有限,誰也沒想到最終演變成現在這種慘烈的局面。對印度政府來說,這次槍擊事件,不僅意味著其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仍然不牢固,更讓印度在世界面前丟了大臉。畢竟美國副總統萬斯剛在21日抵達印度,美印雙方也打算認真談一場?,F在出了這種事情,局面就很難看了。
印度政府處理克什米爾地區的思路,是趁著這兩年與巴基斯坦關系緩和,雙方都不愿意再起事端的情況下,通過取消特權并人為調整人口結構,逐漸獲得當地宗教主導權,最終形成穩定統治。但實際操作手段太過激烈,當地人并沒有分到多少利益,反而被新居民嚴重沖擊生活,沖突才愈演愈烈。按照慣例,印度政府會在槍擊事件后,發起相應的反擊行動,但這種行動除了緩解印度輿論情緒外,并不能解決問題。而印度政府只要不能把思路,調整到正確方向,類似事件恐怕還會發生。
事實上,印度政府這些年處理內政的表現,一直飽受詬病。1984年,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因為對錫克教的強硬鎮壓,被她的衛兵刺殺。延綿幾十年過去后,2024年加拿大又以暴力犯罪為由,驅逐了涉嫌殺害加拿大籍錫克教人士的印度外交官。印度教和錫克教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的糾葛,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的跡象,印度政府的水平可見一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