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東美術館和鳳凰藝術聯合主辦的“貝納·維內:觀念與物質之外”展覽在廣東美術館新館開幕。本次展覽遴選法國藝術家貝納·維內90余件作品,全面回顧其藝術歷程,不僅為觀眾提供近距離感受維內藝術思想的寶貴契機,也搭建了中外藝術對話的平臺。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有:法國駐廣州總領事福希瑋(Sylvain Fourriere),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本次展覽藝術家貝納·維內(Bernar Venet),本次展覽策展人、中國博伊斯研究中心主任喬納斯(Jonas Stampe),德薩畫廊負責人帕斯卡·德薩(Pascal de Sarthe),廣州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樊林,藝術家周力,廣州美術學院繪畫學院副院長劉可,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車建全,和美術館館長邵舒,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向仕杰,策展人、藝術評論家姜俊,尚榕美術館館長常芳,33當代藝術中心執行館長齊飛,觀空間負責人陳觀寶等。
在開幕式上,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法國駐廣州總領事福希瑋、本次策展人喬納斯先后致辭,本次展覽藝術家貝納·維內講話。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致辭
法國駐廣州總領事福希瑋致辭
策展人喬納斯致辭
展覽藝術家貝納·維內講話
貝納·維內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法國藝術家之一,自1961年以來始終站在藝術革新的前沿。其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法國,彼時正值戰后重建時期,抽象藝術、實驗藝術和新現實主義等思潮涌現,不斷挑戰著傳統藝術觀念。在此背景的影響下,維內的創作橫跨了繪畫、雕塑藝術以及科學與數學的視覺化表達,始終伴隨著對既定規則的挑戰與革新,為當代藝術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實驗精神。維內強調“單義性”概念,主張每個符號應具備唯一、精確的含義,以避免主觀闡釋的干擾。其作品看似冷靜而理性,材料的質感與手工制作的痕跡卻保留著感性的溫度,使其在嚴謹與直覺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
展覽現場
貝納·維內20歲時,便構思出全新的藝術語匯,將物質、形式與方法融合,以不確定的邏輯和直覺闡釋嶄新的概念。在其早期創作中,以柏油繪制的單色畫作和由碎石、柏油構成的裝置,揭示了他對物質性與藝術本質的思考。這些看似簡單的形式卻蘊含著對傳統美學的重塑,試圖擺脫個人情感的束縛,強調藝術作為“自身對象”的獨立性。這一理念與當時的極簡主義藝術家如唐納·賈德和弗蘭克·史特拉不謀而合,成為其藝術實踐的重要起點。進入20世紀70年代,維內前往紐約,迎來了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信息社會的興起使他受到系統論與結構主義的影響,他的創作開始融入工業圖紙、數學公式與科學邏輯,不再是對科學圖像的簡單復制,而是在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上重新建構秩序與邏輯,探索藝術作為理性表達的可能性。
展覽現場
觀眾可以通過本次展覽,穿越貝納·維內六十年的創作歷程,感受他如何在多種藝術形式中探尋自身的本質。維內的實踐涵蓋行為表演、繪畫、裝置、集合藝術、聲音藝術、觀念藝術、攝影、浮雕與耐候鋼雕塑,常常超越傳統分類。他一貫的叛逆精神與突破界限的方式,使其作品兼具獨特性與不可歸類性。
展覽現場
“貝納·維內:觀念與物質之外”展覽開幕導覽和專題講座于同日舉辦。藝術家貝納?維內擔任導覽及講座主講,在講座中闡述其藝術歷程,通過對于其創作生涯各個階段的回顧與剖析,與觀眾共同探索藝術突破觀念與物質限制的可能。
貝納·維內在進行開幕導覽
貝納·維內在進行專題演講
1997年開館以來,廣東美術館一直致力于促進中法文化藝術交流,通過舉辦攝影、繪畫、當代藝術等一系列展覽和合作項目,為中法藝術家和學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機會,推動兩國藝術文化的共同發展。此次“貝納·維內:觀念與物質之外”展覽,是廣東美術館與法國藝術交流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中法文化交流持續深化的體現。通過這次展覽,維內的藝術將以全新的視角詮釋秩序與邏輯,并引發對人類存在與創造力的深刻思考。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7月23日。
采寫:南都記者朱蓉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