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白皮書
(2024)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25年4月
目 錄
前 言
一、知識產權檢察工作基本情況
(一)知識產權刑事檢察工作
(二)知識產權民事檢察工作
(三)知識產權行政檢察工作
(四)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二、以高質效檢察履職,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服務高水平科技創新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展
(三)加強民生領域知識產權保護
(四)助力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三、加強協同保護,凝聚知識產權保護合力
(一)完善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體系
(二)加強涉外知識產權檢察工作
(三)加大知識產權檢察宣傳力度
四、加強專業化建設,深化檢察綜合履職
(一)夯實綜合履職基礎
(二)完善檢察工作機制
(三)提升綜合履職能力
結 語
前 言
2024年,檢察機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決策部署和最高檢黨組工作要求,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深化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以“三個善于”做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堅持為大局服務,護航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助力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堅持為人民司法,加強民生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努力守護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堅持為法治擔當,持續推進專業化建設,完善綜合履職制度機制,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以高質效檢察履職更好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知識產權檢察工作基本情況
全國各級檢察機關依法充分履行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各項職能,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知識產權案件,努力提升檢察監督辦案質效。
(一)知識產權刑事檢察工作
2024年,各級檢察機關認真落實全國檢察機關刑事檢察工作會議精神,依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行為,共受理審查逮捕侵犯知識產權犯罪7646件13486人,受理審查起訴13767件33805人;批準逮捕4691件7481人,不批準逮捕2914件5881人;起訴9452件20817人,不起訴1929件5754人;不捕率、不訴率分別為44%、21.7%。
1.不斷加大犯罪打擊力度。受理審查逮捕、審查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人數同比分別上升5.9%、10.2%,批準逮捕、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人數同比分別上升23.2%、17.4%。其中,假冒注冊商標罪批準逮捕1796件2933人,起訴3520件7554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批準逮捕1959件2962人,起訴3841件8290人;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批準逮捕279件425人,起訴574件1577人;侵犯著作權罪批準逮捕336件539人,起訴860件1879人;銷售侵權復制品罪批準逮捕45件58人,起訴94件211人;侵犯商業秘密罪批準逮捕72件131人,起訴91件220人;假冒專利罪起訴1件2人。
2.刑事案件類型相對集中。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標權類犯罪27368人,占知識產權刑事案件人數的81%,2020年至2024年年均增長18.8%;受理審查起訴侵犯著作權類犯罪3266人,占比9.7%,2020年至2024年年均增長43.5%;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業秘密類犯罪385人;受理審查起訴假冒專利犯罪3人;受理審查起訴數罪或者他罪中含侵犯知識產權行為2783人,占比8.2%。
3.共同犯罪特征明顯。起訴侵犯商標權類犯罪的17421人中,共同犯罪14687人,占比84.3%;起訴侵犯著作權類犯罪的2090人中,共同犯罪1606人,占比76.8%;起訴侵犯商業秘密類犯罪的225人中,共同犯罪194人,占比86.2%。
4.扎實開展刑事訴訟監督。開展監督立案599件,監督撤案684件,公安機關撤案643件;建議行政機關移送刑事犯罪線索221件228人;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依法糾正漏捕152人,糾正漏訴1188人;開展刑事審判監督,向法院提起抗訴94件。
5.依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審查起訴階段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審結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9211件20950人,適用人數同比上升20.4%,認罪認罰適用率為86.7%。提出確定刑量刑建議15415人,法院采納確定刑量刑建議14685人,采納率為95.3%。
(二)知識產權民事檢察工作
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知識產權民事檢察案件1764件,其中民事生效裁判監督1143件,民事審判活動監督263件,民事執行活動監督225件,民事支持起訴133件。
1.民事生效裁判監督有序推進。對知識產權民事生效裁判提出抗訴94件,同比增加2.5倍;提出再審檢察建議452件。法院再審后改變482件,占法院審結案件數的97.2%。
2.民事審判活動、執行活動監督有效開展。對知識產權民事審判活動違法情形提出檢察建議223件,法院采納222件;對民事執行活動違法情形提出檢察建議205件,同比上升27.3%,法院采納201件。
3.深化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監督。依職權啟動知識產權虛假訴訟監督558件,提出抗訴26件,提出再審檢察建議407件。部分地區積極運用惡意訴訟法律監督模型發現線索,對濫用權利、虛假訴訟等情形開展法律監督。
4.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量持續增長。起訴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中,權利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1085件,同比上升70.6%。2021年以來,知識產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數量年均增長約3.9倍。
(三)知識產權行政檢察工作
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知識產權行政檢察案件1559件。其中,行政生效裁判監督案件177件,同比上升16.4%;行政審判活動監督案件18件;行政執行活動監督案件84件;通過行刑反向銜接提出檢察意見1280件。
1.案件類型和地區分布集中。辦理的行政生效裁判監督案件中商標類有139件,占比78.5%;專利類有36件,占比20.4%;其他類案件2件,占比1.1%。行政生效裁判監督案件中有137件分布在北京,其中商標類135件、專利類2件。
2.行政檢察監督質效不斷提升。對知識產權行政檢察案件提出監督意見77件,同比上升32.8%。最高檢提出抗訴的黃某某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商標權撤銷復審行政糾紛案、惠州市順某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商標權撤銷復審行政糾紛案等案件,法院均再審改判,采納檢察機關抗訴意見,促進了執法司法標準統一。
3.行刑反向銜接工作有序推進。檢察機關在辦理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中依法開展行刑反向銜接,強化對行政違法行為“可處罰性”審查把關。受理行刑反向銜接案件2049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意見1280件1770人。
(四)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知識產權領域公益訴訟線索1004件,立案896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734件,占比81.9%,民事公益訴訟162件,占比18.1%。
1.監督履職方式更加多樣。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90件,制發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建議602件,決定民事公益訴訟支持起訴11件。
2.案件類型以商標類為主。辦理涉商標領域公益訴訟案件400件,占總數的44.6%,其中行政公益訴訟263件,民事公益訴訟137件。監督內容主要是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行對假冒注冊商標行為的監督管理以及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職責等。
3.懲罰性賠償制度有效落實。提出懲罰性賠償訴訟請求34件,同比上升36%,占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總數的37.8%。如寧夏檢察機關對一起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白酒案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被告人被判連帶支付銷售金額三倍的賠償金共計人民幣43.4萬余元。
4.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公益訴訟持續加強。立案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0件,同比上升81.8%,其中反壟斷領域16件,反不正當競爭領域44件。
二、以高質效檢察履職,服務高質量發展
檢察機關積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貫徹新發展理念,依法綜合履行各項檢察職能,強化重點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服務高水平科技創新
1.依法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刑事保護。檢察機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關鍵核心技術,突出加強對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服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業秘密犯罪案件163件385人,案件數同比上升12.4%。最高檢指導上海、浙江、廣東等地辦理了一批涉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動力電池等在創新密集型領域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和新類型案件。上海檢察機關在辦理郭某侵犯人工智能芯片技術商業秘密案中,突破專業壁壘,完善證據鏈條,依法認定公司內部人員非法獲取核心技術代碼的犯罪行為,監督公安機關立案,被告人被判處刑罰,并處罰金,并協助法院推動一攬子解決公司股權爭議。四川檢察機關辦理的尹某某侵犯商業秘密案,被害單位為化工領域高科技龍頭企業。檢察機關通過電子數據分析、物證應用技術等手段構建完整的證據體系,申請偵查人員、鑒定人員出庭作證,推進庭審實質化,最終尹某某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并處罰金,為權利人挽回經濟損失人民幣6.58億元。北京檢察機關在辦理一起侵犯安檢設備應用領域商業秘密案中,綜合運用技術調查官與檢察技術輔助辦案制度,利用遠程勘驗提取關鍵證據,查明技術事實,并通過自行補充偵查追加認定侵犯經營信息的犯罪事實。
2.加大科技創新領域法律監督力度。檢察機關立足法律監督主責主業,加強技術類案件權利基礎審查,提升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監督質效,推動提高專利、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知識產權創新創造質量,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最高檢辦理的恒某公司侵犯專利權糾紛訴訟監督案,經審查發現主張權利的涉案專利已被宣告無效,權利基礎已不存在,恒某公司尚未履行法院再審生效判決,被訴行為不構成侵權,依法提出抗訴,法院再審改判。江蘇檢察機關辦理的一起鍍鋅裝備行業惡意訴訟案件,瑞某公司通過檢察機關“檢企e鏈”微信小程序反映其正處于上市準備期,寶某公司以瑞某公司侵犯其實用新型專利權為由反復提起訴訟,涉嫌惡意訴訟。檢察機關經審查并組織專家論證認為,涉案專利技術可能不符合新穎性、創造性條件,建議瑞某公司依法提起專利權無效宣告審查申請,最終相關專利權被宣告部分無效,寶某公司撤回起訴。浙江、福建檢察機關聚焦利用空殼公司、虛假專利申請等騙取政府創新財政補貼行為,依法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多措并舉積極追回專項財政補助資金,為強化正向激勵,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3.優化支持全面創新的檢察舉措。檢察機關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融入新發展格局,通過制定服務創新舉措、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設立檢察服務工作站等方式,助力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以高質量檢察服務護航高水平科技創新。北京檢察機關在履職辦案中反向審視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在研發、經營、管理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發布刑事風險提示,推動完善人工智能產業知識產權刑事保護與風險防范體系。湖北檢察機關立足當地產業特色與區位優勢,制定《關于保護知識產權服務科技創新的十條措施》,通過加強監督辦案、健全制度機制、培育特色品牌、深化社會治理等方式激活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服務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廣東檢察機關加大對職務科技成果的刑事保護力度,促進科研成果的高質量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天津檢察機關制定服務保障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全方位服務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建設。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展
1.依法嚴懲侵犯著作權刑事犯罪。檢察機關重點圍繞計算機軟件、網絡游戲、電子圖書、影視作品、劇本殺、網絡題庫、文創產品等數字作品和文化創意產品,持續加強刑事保護力度,促進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繁榮發展。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著作權類犯罪1338件3266人,同比分別上升27.9%和18.9%,起訴2090人,同比上升27.4%。最高檢會同國家版權局等五部門,聯合掛牌督辦60件重大侵權盜版案件,共同加強辦案指導。各地檢察機關依法懲治涉網絡侵權盜版犯罪,準確認定行為性質,深挖網絡傳播鏈條,維護網絡文化市場秩序,營造清朗網絡文化環境。江蘇檢察機關辦理的張某等人侵犯著作權案,認定張某等人通過“盜鏈”等方式侵犯熱門影視劇信息網絡傳播權,涉及視聽作品8.3萬部,點擊量4050億余次,收取非法廣告推廣費人民幣3.92億余元。檢察機關以侵犯著作權罪提起公訴,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和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000萬元和400萬元。檢察機關依法重點打擊侵犯青少年教輔圖書著作權犯罪,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提供正版書籍。北京檢察機關辦理的邵某某等18人制作、銷售盜版兒童圖書侵犯著作權案,非法經營數額合計達人民幣5000余萬元,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年至一年八個月不等,并處罰金人民幣1500萬元至5萬元不等。
2.加強文化領域公共利益保護。檢察機關依法充分履行檢察職能,穩妥探索知識產權公益訴訟履職范圍,因地制宜加強對歷史文物、老字號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助力賡續中華文脈,厚植文化根基。四川檢察機關聯合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就建立跨區域文物和文化遺產檢察公益訴訟聯合出臺實施意見,共同守護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江蘇檢察機關針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錦”網絡直播帶貨亂象,以及電商平臺不法商家侵犯老字號企業商標權等情形,通過“行政公益訴訟+民事支持起訴”綜合履職方式,督促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履行職責、涉案主體承擔民事責任,助力非遺資源與老字號品牌重煥生機。貴州檢察機關針對傳統美術類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旺草大貳”保護不力、傳承人才斷層、相關著作權被他人惡意登記等問題,督促有關部門從傳承人培育、宣傳推廣、科技賦能等方面,全面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水平。
3.以創新舉措激勵文化領域創新創造。檢察機關順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創新工作機制,以高質量的檢察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服務保障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黑龍江檢察機關會同知識產權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多家單位聯合制發《哈爾濱2025年第九屆亞冬會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方案》,共同以法治力量加強冰雪文化藝術保護。北京檢察機關開展“守護文化遺產 傳承城市文脈 以檢察藍服務保障中華文化瑰寶”主題活動,發布《關于以申遺成功為新起點更好服務保障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的意見》,通過推動開展“中軸雙塔”風貌整治、建立“檢愛護航什剎海工作站”等方式,服務保障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海南檢察機關以海南省民間文藝版權服務工作站(五指山站)成立為契機,深入調查民間文藝作品的版權登記與市場交易情況,探索運用多種履職方式著力強化黎苗族民間神話傳說故事、舞蹈、民歌器樂、黎錦圖騰式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加強民生領域知識產權保護
1.扎實開展“檢護民生”專項行動。檢察機關將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納入“檢護民生”專項行動統一謀劃部署,聚焦社區團購、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領域,加強民生司法保障。依法懲治制售假冒食品藥品、日化用品、服裝箱包、盜版書籍、玩具產品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持續做實檢察為民。山東檢察機關在全省部署開展民生領域知識產權犯罪“全鏈條”打擊專項工作,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藥品、保健產品、安全防護產品等領域侵權假冒行為,強化打擊犯罪力度。辦理的李某某等人涉“特供酒”假冒注冊商標案,深挖上下游關聯犯罪線索,確保實現“產、供、銷、運”全鏈條打擊,有效保護人民群眾健康安全。上海檢察機關辦理的陳某某等人侵犯樂高積木玩具著作權案,銷售金額達人民幣11億余元,被告公司被判處罰金人民幣6億元,兩名主犯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九年和八年,并處罰金。河南檢察機關辦理的林某某等5人假冒知名品牌“加拿大鵝”“北面”羽絨服注冊商標案,涉案金額共計人民幣1億余元,檢察機關深挖上下游犯罪,成功追訴8名漏犯,嚴厲打擊涉知名服裝品牌侵犯商標權犯罪行為。
2.統籌保護知識產權和消費者合法利益。加大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力度,既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又堅決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參與“化解矛盾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專項治理活動,會同人民法院、行政機關、行業協會等部門,全力做好知識產權案件矛盾化解工作。重慶檢察機關針對制售假冒日化用品、品牌白酒、老字號調味品等侵權行為,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支持當地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提起民事公益訴訟5件,有效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廣東檢察機關辦理的黃某某等8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月餅案,在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同時,經公告后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得到法院支持,被告人被分別判處有期徒刑,承擔銷售金額三倍的懲罰性賠償金人民幣89萬元至33萬元不等,并公開賠禮道歉。浙江檢察機關辦理的反壟斷行政公益訴訟案,針對擁有管道燃氣特許經營權的某燃氣公司在居民申請新開燃氣服務時,強制用戶將鍍鋅鋼管加價升級為不銹鋼波紋軟管的行為,督促相關職能部門整治燃氣開通搭售壟斷行為,強化對公用事業民生領域特許經營企業的監管,截至2024年11月,5000余戶新開用戶重獲選擇權。
3.加強重點民生領域保護力度。民生問題事關社會穩定,檢察機關聚焦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輿論關注高的衣食住行、醫藥、農資等重點民生領域,綜合履行“四大檢察”職能,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構筑堅實的法治屏障。北京檢察機關辦理假冒老字號“北冰洋”汽水案,全鏈條打擊從原料提供到銷售終端的制假銷假黑灰產業鏈,追捕追訴8人,追加起訴金額人民幣91萬元,審查發現并向相關部門移送其他犯罪線索2件。山東檢察機關穩妥探索地理標志領域公益訴訟,就“東阿阿膠”“乳山牡蠣”“煙臺蘋果”等地理標志產品,依托法定領域開展行政公益訴訟10件,分別向有關部門提出打擊侵權假冒、規范商標使用、開展產品質量抽檢、完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標準等18項檢察建議,推動地理標志產品產銷環節規范經營。四川、黑龍江、吉林等地檢察機關圍繞“農資打假”通過聯合有關部門印發工作要點、開展專項治理行動等,聚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
(四)助力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
1.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全面準確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有效平等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知識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依法用足用好調查核實權,加大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辦理力度,加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檢察監督,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最高檢在辦理山西某實業公司訴殼某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訴訟案時,依職權發現監督線索并啟動監督程序。不僅個案抗訴成功,明確壟斷案件中當事人不能通過協議約定的仲裁條款排除法院管轄權,而且推動最高法院在最新制定的《關于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該問題予以規定,將個案監督成果上升為類案裁判規則。河北檢察機關在辦理尚某某等涉嫌假冒注冊商標案中,通過自行補充偵查,依法準確認定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的“在先使用”,不具有侵犯商標權犯罪的主觀故意,監督公安機關撤案。浙江檢察機關辦理的天長市新某公司與湛江市蘇某公司等不正當競爭民事糾紛抗訴案,明晰了在包裝、裝潢與被宣告無效的商標密切相關、難以剝離的情況下,以商標及相關元素為核心進行設計的商品包裝裝潢不具有獲得法律保護的正當性基礎,不應作為有一定影響的包裝、裝潢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
2.綜合履職提升檢察服務質量。堅持懲治犯罪與預防犯罪并舉,自覺以檢察履職促進社會治理。對于檢察監督履職過程中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提升權利主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精準對接科創企業需求,做實落細多元化檢察服務舉措。最高檢帶頭走進人工智能科技領域頭部企業開展調研,了解高科技行業發展現狀與知識產權保護需求。上海檢察機關針對科創企業技術研發人員、高級管理人員、離職員工侵犯商業秘密行為易發多發問題,召開商業秘密保護工作座談會,并發布《企業員工商業秘密法律風險防范提示》,從源頭預防、化解違法犯罪風險等方面,助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式商業秘密保護體系。北京、廣東等地檢察機關服務科博會、中關村論壇、服貿會、進博會、廣交會等重要平臺建設,通過設立檢察服務工作站、檢察官入駐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公室等形式,開展政策法規咨詢、協助處理侵權糾紛投訴、知識產權普法宣傳等工作,為國內外參展商及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知識產權檢察服務。
3.深化推進惡意訴訟專項監督。最高檢常態化推進懲治惡意訴訟監督工作,指導各地檢察機關堅持依職權監督與依申請監督相結合,利用好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廣泛收集案件線索,積極參與對惡意搶注、囤積商標、濫用訴權等突出問題的共同治理。重慶市檢察院與市高級法院會簽工作指引,建立防范虛假訴訟全流程記載提示制度,健全著作權證據審查機制,協同推進惡意訴訟治理。浙江檢察機關辦理的寧波聲某公司系列虛假訴訟案中,依法啟動民事監督程序,并將刑事案件線索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三名被告人因虛假訴訟、偽造公司印章等罪名被分別判處刑罰,并處罰金。鑒于相關線索涉及多個省份,最高檢統籌組織,指導浙江、廣東、江蘇、四川等省檢察機關一體推進,就相關民事生效裁判向法院提出抗訴和制發再審檢察建議。
三、加強協同保護,凝聚知識產權保護合力
檢察機關深入貫徹落實《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相關工作部署,持續健全協作配合機制,穩步推進涉外知識產權檢察工作,著力加強知識產權檢察宣傳,共同推動構建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工作格局。
(一)完善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體系
檢察機關堅持與相關部門同頻共振、同向發力,以機制共建、信息共享、問題共商、社會共治等形式深化協同聯動,匯聚工作合力,統籌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保護能力現代化建設。最高檢積極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新一輪修訂,推動完善知識產權重點法律制度;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建設思路、階段目標、建設任務和保障措施;分別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地區評選和建設,以點帶面促進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整體提升;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聯合表揚2023年度知識產權保護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樹立標桿榜樣,激揚奮進力量;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共同健全知識產權鑒定機構名錄庫入庫機制,推動知識產權鑒定工作有序開展;指導北京、上海、陜西、山西等地檢察機關積極參與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試點,探索建立數據登記管理制度,促進數據要素高效有序流通。山東省檢察院與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通過健全線索雙向移送、技術咨詢、專家輔助辦案等機制,協同推進數據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各地檢察機關緊扣重大戰略與區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需求,推動構建便捷高效、解紛多元、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知識產權保護社會共治體系。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安徽、湖北等20多個省份檢察機關與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執法司法機關、行業協會等簽署涵蓋溝通協調、辦案規范、工作銜接、聯防聯治等多項內容的協作機制。
(二)加強涉外知識產權檢察工作
檢察機關深化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持續推進新時代知識產權涉外法治建設,依法平等保護中外權利主體合法權益,以更優檢察履職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最高檢積極參加中歐、中俄、中日等知識產權國際交流與務實合作,向國際社會宣介中國知識產權檢察實踐的優秀成果;在深圳舉辦“服務創新發展 高質效協同知識產權內外保護”主題活動,為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知識產權治理貢獻檢察智慧。各級檢察機關堅持依法平等保護原則,加大涉外知識產權案件辦理力度。北京、上海、重慶等地檢察機關發揮外資集聚優勢,與國際商標協會、外商投資協會、僑聯等組織機構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依法平等保護內外資各類經營主體、海外僑胞僑企知識產權合法權益。陜西檢察機關設立“一帶一路”檢察服務中心,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內西北段)檢察區域協作,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司法保護。
(三)加大知識產權檢察宣傳力度
檢察機關深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堅持常態化宣傳與重要節點宣傳并重,融合運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深挖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特色亮點,多措并舉建強知識產權檢察宣傳矩陣,推動檢察實踐的立體化傳播、多樣化呈現、生動化敘事。最高檢以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三周年為契機,發布《知識產權檢察工作白皮書(2021-2023年)》,全面梳理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工作情況與成效;在全國“兩會”“知識產權宣傳周”期間,組織各地檢察機關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舉辦檢察開放日、發布典型案例以及制作漫畫、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開展集中宣傳,營造濃厚的保護創新創造文化氛圍;組織開展“新時代檢察故事匯”“75秒看檢察”短視頻展播等活動,以優秀普法作品引領社會法治風尚。江蘇檢察機關拍攝制作的《“追劇神器”的秘密》獲評第四季“新時代檢察故事匯——檢察官講述辦案故事”十佳檢察辦案故事。山東、江西、云南、青海等地檢察機關聚焦區域特色產業、地理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本土資源,用好鄉鎮、校園、社區、企業等宣傳陣地,以發布知識產權保護白皮書、組織線上線下庭審觀摩、發放宣傳手冊、舉行侵權假冒商品集中鑒別活動等形式大力開展專項普法活動。陜西檢察機關上線“雁塔檢察知識產權綜合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序,以企業點課、視頻推送等多項功能集成,實現普法宣傳一站式、精準化推送。各地檢察機關持續釋放品牌勢能,培塑了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知識產權保護品牌。福建廈門檢察機關“知劍”文化品牌、北京海淀檢察機關“微微計劃”知識產權檢察品牌分別獲評第四屆全國檢察機關十佳文化品牌、2024年度全國基層檢察院品牌。
四、加強專業化建設,深化檢察綜合履職
檢察機關錨定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目標,不斷健全工作機制、提升履職能力、夯實履職基礎,提升知識產權檢察專業化水平,加強知識產權綜合司法保護。
(一)夯實綜合履職基礎
檢察機關合理配置資源,優化隊伍結構,因地制宜、分層分類推進知識產權檢察專業化建設,為深化綜合履職提供保障。上海市檢察院設立知識產權檢察部,專門從事知識產權檢察工作,開展綜合履職。最高檢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主動適應知識產權案件技術事實復雜、專業難度高的特點,制定《技術調查官管理辦法》,聘請首批涵蓋機械、電子信息、材料、生物等眾多領域的60名技術調查官。各地檢察機關也積極引入外腦外智,發揮大數據與技術賦能作用,建好用好專家咨詢、特邀檢察官助理、技術調查官等機制,促進綜合履職提質增效。湖北檢察機關辦理的一起侵犯超低溫閥門商業秘密案,被害單位為“專精特新”企業。檢察機關商請當地知識產權局業務骨干作為特邀檢察官助理協助案件審查,對技術問題提出專業意見,依法準確認定案件事實,被告人被判處刑罰,并處罰金。山西檢察機關依托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協作單位人才資源,建立智庫協作、專家咨詢等機制,以檢察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案件高質效辦理。江蘇、安徽、四川等地檢察機關以綜合履職需求為導向,開發、完善一批知識產權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由點及面高效挖掘監督線索,推動個案辦理向類案監督、系統治理延伸。貴州檢察機關建立保護白酒知識產權法律監督模型,依托模型全面摸排、精準發現監督線索,向公安機關移送線索93條,公安機關對涉嫌犯罪的15人立案偵查,已有12人獲有罪判決,涉案金額合計達人民幣2600余萬元。
(二)完善檢察工作機制
檢察機關深入落實“一案四查”監督理念,結合工作實際與專業化建設情況,持續優化完善知識產權檢察工作機制,強化一體履職、綜合履職,不斷提升知識產權綜合保護質效。山西、吉林、遼寧、廣西、新疆等地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行政機關會簽工作機制,細化不同類型罪名的銜接標準與程序,進一步暢通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雙向銜接。浙江檢察機關研發跨部門、跨層級的“檢察+”協同共治平臺,實現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線索、公安機關立案和撤案決定信息向檢察機關同步發送,以及檢察意見、社會治理檢察建議的提出及反饋等環節的線上協同,以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助力提高行刑銜接效率。湖南檢察機關積極推動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工作,在辦理一起侵犯商業秘密案中引導被害單位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法院判決被告支付懲罰性賠償金人民幣1398萬元,降低權利人維權成本,一體解決刑事處罰與民事賠償。
各地檢察機關主動應對知識產權違法犯罪鏈條化、跨區域等特點,縱深推進檢察一體化建設,構建運轉高效、協調有序的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服務保障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京津冀檢察機關建立“三必”跨區域全鏈條打擊知識產權犯罪機制,落實涉知識產權犯罪三地上下游線索必審、必報、必查制度,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三批典型案例。滬蘇浙皖檢察機關會簽《關于共同推進商業秘密保護的若干意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沿線九城檢察機關發布《侵犯商業秘密犯罪審查指引》《知識產權行刑雙向銜接跨區域協作意見》,護航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魯蘇豫皖檢察機關立足農業發展特色,簽署《毗鄰區知識產權保護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西安會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有關檢察機關共建知識產權檢察協同保護聯盟,在線索移送、管轄協商、調查取證等方面深化協作,賦能國家“雙中心”城市建設。
(三)提升綜合履職能力
檢察機關通過落實案例指導、業務專家巡講、高校學者掛職、東西部對口幫扶等制度,著力提升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水平。最高檢統籌加強對下指導,先后發布3批20件典型案例,分享優秀經驗做法,促進互學共鑒;根據工作實際,重新確定并擴充全國知識產權檢察人才庫至132人,增加全國知識產權檢察辦案聯系點至80個,引領和帶動知識產權檢察工作新發展;組織開展全國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專題培訓,錄制中檢網院知識產權培訓班課程,編寫知識產權檢察實務輔導書籍,開展第一屆全國知識產權檢察理論與實務征文活動并評選出獲獎論文128篇,加快培養知識產權檢察領軍型、復合型人才。湖北、陜西、山西等地檢察機關積極建立、更新省市級知識產權檢察人才庫,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加強人才梯隊建設。
各級檢察機關積極落實人才強檢戰略,堅持精準引才、系統育才、科學用才,為高質效辦案提供人才力量支撐。最高檢深化檢校協同育人,選派優秀檢察官走進高校課堂,為在校大學生講授實務課,著力培養高素質知識產權法治人才;吸納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法學領域優秀學者掛職;建好知識產權檢察研究基地,會同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等召開“2024知識產權刑事保護論壇”,強化理論與實務交流互促。上海、江蘇、重慶、湖南、云南等地檢察機關積極推進檢校合作,借助優質教育資源打造高端人才智庫,促進基地共建、人才共育、理論共研、課程共享,推進檢察實務與法學教育、法學理論研究融合發展。山東檢察機關舉辦知識產權檢察崗位練兵與業務競賽活動,賽練結合、以賽促學。常態化開展知識產權案件庭審觀摩、案件評查活動,對8種類型200起案件開展逐案評查,隊伍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
結 語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推動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知識產權檢察工作將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深入落實高質效辦案工作要求,圍繞服務保障知識產權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質量強國建設,持續加強專業化建設,完善綜合履職機制,加大知識產權刑事保護力度,強化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監督,常態化開展惡意訴訟專項監督,深化與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服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