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來臨之際,復旦大學材料系高分子專業1985級校友李平、歷史學系1986級校友廖梅夫婦決定為母校一次性捐贈10億人民幣,支持建設復旦大學學敏高等研究院。
學敏高等研究院定位為世界頂尖的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機構,以交叉性、前沿性、國際化為建設宗旨,致力成為世界頂尖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復旦力量。
學敏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畢業5年以內、國際最頂尖的青年科學家,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原創突破性、技術革命性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研究工作,努力作出顛覆傳統認知、解決重大難題或創建新學科范式的研究成果,推動社會跨越式發展。
【學者,治學之道;敏者,兼具勤勉與敏銳】
在世界科學發展歷程中,眾多享譽全球的科研機構匯聚頂尖人才,提供長期穩定支持,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進而推動人類科技進步。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1874年創立)、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30年成立)以及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1958年創立)等,無一不是通過科研組織范式創新,從而創造輝煌的科學成就。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格局正發生深刻變革: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在此背景下,強化基礎研究成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支點。面對歷史機遇,復旦大學以改革科研體制機制為突破口,孕育推動重大原始創新的藍圖。
與之不謀而合,復旦校友李平、廖梅夫婦也一直在尋求合適機會助力母校發展。
“我們希望為學校捐助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應該是比較困難的——在學術上有挑戰性,需要花費很久時間,需要很多財力支持,但是會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我們把它當作我們的社會責任。”廖梅這樣闡釋他們在尋找的項目。
去年11月,李平、廖梅夫婦回到母校,第一次從學校科研負責人那里聽說了學校高起點建設研究院的構想。在與校黨委書記裘新、校長金力等校領導多次深入交流討論后,校友夫婦覺得研究院的設想完全與他們的想法吻合。
“我們覺得中國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可以在自然科學、基礎科學領域,為全人類、全世界做一些貢獻。”李平、廖梅夫婦期待研究院以全球最頂尖的科研機構為目標,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同時積極探索創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科學創新發展之路。
“學敏”這一名稱,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學術期許。李平、廖梅夫婦在闡釋其寓意時指出:“學者,治學之道;敏者,兼具勤勉與敏銳”。雙重意蘊,期待復旦人秉持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保持敏銳的學術洞察力,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
【國內首創運行體制,不局限某一具體學科】
學敏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是復旦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加強基礎研究號召的重要舉措,也是學校邁向國際頂尖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的關鍵一步。這對上海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試驗。
“我們將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不局限于某一具體學科。交叉性是它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學校科研負責人介紹,學敏高等研究院將致力于構建一個世界頂尖的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機構,聚焦數學、物理、化學、材料、生物、醫藥、環境、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個前沿領域,探索創新性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追求開拓新研究領域、新研究方向,不追逐熱點和論文。
此外,學敏高等研究院創新性地采取自由靈活的管理體制,打破傳統科研評價體系束縛,鼓勵科研人員聚焦科研本身,支持長周期研究和顛覆性創新,賦予青年科學家充分人事管理自主權,實行青年科學家負責制,根據團隊研究計劃給予穩定經費支持。為實現這一目標,研究院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
研究院理事會作為決策機構,將由校方和捐贈方代表組成。同時設立科研、教學、人事、行政等運營保障部門,組建高水平運行保障團隊,為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由捐款設立的學敏自然科學研究基金將以開放式基金的形式運作,除支付自身運行開支外,將全部用于資助學敏高等研究院在人才引進、科研創新以及研究院建設與運行中所需經費。
【面向全球招募頂尖青年人才,最長支持期20年】
學敏高等研究院已啟動人才招募工作,計劃在十年內引進近百名全球頂尖的青年學者,尤其是博士畢業后5年左右的青年科學家,不限學科和國籍。
“我們將瞄準90后、95后甚至更年輕的頂尖科研人才。”相關負責人表示,研究院希望吸引那些對科學充滿熱愛、具有創新潛力和跨學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勵他們交叉碰撞,打造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
對入選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將按需提供各類資源與支持,給予長周期的穩定支持,期限最長為20年,確保科研人員專注于高風險、高價值的研究項目,無需為短期問題擔憂。
在支持和資助方式上,研究院將實行全新的特區管理政策。薪酬分配機制上,學敏高等研究院將建立具有極強國際競爭力的薪酬體系,保障青年人才無生活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考核評估機制上,將秉持客觀公正原則,探索符合科學研究規律的考核模式,推動長周期原創性科學技術突破。人才培養方面,將為青年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直接認定博導資格并單列博士生名額,支持科研人員招聘博士后、專任科研人員,組建專屬科研團隊,加速科研工作啟動。
學敏高等研究院依托復旦大學建設運行,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設立高水平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由諾貝爾獎得主等國際高水平專家組成,負責審議研究院的研究方向、目標、任務以及重大學術活動等,人才工作小組專門負責人才引進和評估考核。
學術委員會成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認為,研究院招募的科學家是有好奇心、有韌性、懂協作的年輕人。好奇心是科學探索的生命力,科學的進步常常來自敢于與眾不同的思考。韌性則是另一項重要品質,要能從失敗中振作并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此外,在當今學科交叉的科學環境中,協作能力尤為重要,有效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事合作分享、互相借鑒,是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條件。
“期待研究院能夠融合東西方學術傳統中的精華,成為全球先進科研機構的典范。讓來自全世界的不同學科的學者匯聚于此,開展深度、長周期、前瞻性的原創探索。”萊維特說。
【他們將復旦視為滋養心靈的精神家園】
理想主義蓬勃發展的上世紀80年代,李平與廖梅在復旦相遇、相識、相知。他們在校園里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是學校校園文化的活躍分子,在學生會的工作中并肩合作,最終攜手成為人生伴侶。
1988年,共青團上海市委組織了一項名為“理想之光——重走紅軍長征路”的社會實踐。當時,同為復旦大學28屆校學生會副主席的李平和廖梅,與20余位學生骨干一起從成都出發,乘坐搖搖晃晃的大客車,一路高唱齊秦的《狼》,穿越紅軍長征途經的雪山和草地,踏上瀘定橋的鐵索。
這趟艱苦卻充滿激情的長征路,成為李平和廖梅人生中的難忘記憶。紅軍戰士逆境奮起、堅韌不拔的精神深刻塑造了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后來,廖梅等師生將這段經歷制作成紀錄片,真實再現了80年代復旦學子的精神風貌和理想情懷。
在學生會中,李平負責學校社團的管理,為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做了大量工作。廖梅主要負責宣傳工作,組織過校園廣播大獎賽。
同為當年學生會成員的楊增國,用“一動一靜”形容這對復旦伉儷:李平是個性格開朗、熱心腸的人,處事風風火火,雷厲風行,校園文化活動中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廖梅則截然不同,安靜恬淡,講話細聲細語,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
本科畢業后,李平投身商界,是寧德時代聯合創始人。廖梅則在復旦讀了十年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教授指導的第一位國內博士生。
廖梅常感念,復旦給予她的最珍貴一課,是開闊的全球視野與包容精神。“當你擁有了世界眼光和廣闊胸懷,那種追求卓越的動力便油然而生。你會渴望邁向世界一流,追求最好的學術。”
離開復旦多年,但李平與廖梅始終心系母校發展。他們將復旦視為滋養心靈的精神家園,而反哺母校,也成了他們不懈的信念與實踐。
于復旦百廿,校友李平與廖梅澆筑科研沃土,更寄托殷殷期許:“愿未來的復旦人繼續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原標題:《復旦學敏高等研究院成立,寧德時代聯合創始人李平伉儷捐贈10億》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黃海華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海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