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40多名昌都藏族青少年學生在重慶開啟成長之旅,走進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參觀龍跡,探秘8億年地球生命史。
剛走進科普館大門,綠地上的恐龍模型瞬間吸引藏族青少年的目光,最大的合川馬門溪龍模型高約4米;科普館一樓大廳,長24米、背高3.8米的馬門溪龍化石聳立在眼前,這是重慶目前復原裝架最長的恐龍化石之一。
藏族青少年參觀恐龍化石。
類烏齊鎮第一小學11歲學生嘎松赤林告訴身邊的同學,他們來到的是一個與恐龍有高度關聯的城市,比起印刷在書本上的恐龍要威猛不少。
化石就像一種獨特的文字,揭示出億萬年前的重慶地質信息:河湖遍布、森林茂密,是恐龍繁衍生息的樂土。
“重慶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恐龍痕跡?”現場講解員循循善誘,不斷啟迪藏族青少年們思考。原來,重慶在地質歷史上經歷了從深湖、淺湖到河流、湖泛盆地等環境的變化,這一時期氣候溫暖濕潤,生態環境適宜,為植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藏族青少年走進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參觀。
在參觀過程中,一雙雙小眼睛緊盯著復原裝架和展出的化石,瞳孔里跳動著遠古生命的光影。有的靜靜數著恐龍的頸椎骨,指尖在玻璃展柜上劃出細密的指紋痕;有少年貼著巖層剖面觀察恐龍足跡的紋路,鼻尖幾乎要碰到億萬年前的沉積記憶。
科普館里的重慶恐龍化石分布圖顯示,目前全市有29個區縣發現了70余處恐龍化石,所處的地層時代從早侏羅世到晚白堊世。由此,重慶被不少古生物學者稱為生長在“恐龍背脊上的城市”。
在噶松赤林成長的西藏昌都,同樣有遠古時期恐龍活動的痕跡。古生物學家新近在昌都市凍多村的中侏羅統東大橋組地層中,挖掘出一處化石點,竟然包含迄今為止全球所發現的最小蜥腳類恐龍足跡。這些足跡的長度在8.8厘米到15.5厘米之間不等,經鑒定為副雷龍足跡,表明這些足跡可能由2米至3米的副雷龍所留。
“恐龍出現在三疊紀中晚期,恐龍化石除了骨骼這種實體化石外,還有足跡、巢穴、覓食痕跡、糞便等遺跡化石。”現場講解員說。
當天,藏族師生還走進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地質演化廳、生命演化廳、自然資源廳、室外恐龍主題區、室外地質巖石主題區等多個展區,了解重慶8億年的地質與生命演化。
“以文化為紐帶架起渝昌兩地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讓他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援藏干部、西藏昌都類烏齊縣文旅局副局長黃文婷介紹,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可以進一步引導西藏類烏齊縣青少年樹立“珍愛自然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讓孩子們進一步熱愛自然,探索世界。
上游新聞記者 郭發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