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一個問題:西安明城墻四個邊角,東北有太華路東南有太乙路西南有太白路,怎么到了西北就成了星火路?
這個問題有意思,值得說說。
其實城墻西北的星火路,原來也是“太”字輩兒的,叫做太岳路。
太華、太乙、太白、太岳這四條大路都是有故事有說法的路,咱一個一個的說。
太華路
從西安城出發,過了涇河灞河,往東偏北方向,就是通往華山的大路。華山又叫“太華山”,為道教五岳之“西岳”、“第四洞天”,是道教名山。
太華山名字的由來,最早見于《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徐霞客記載“北望太華,兀立天表。東瞻一峰,嵯峨特異。”
這里有個大華沙場,這是西安最早的現代紡織企業,始建于1935年。以前“大”“太”通用,也是得名的一個由來。
太乙路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現在翠華山下還有一個太乙宮。西安城墻東南邊通往終南山的路就叫做太乙路了。
太乙即“太一”,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名,王逸注《九歌》說:“太乙,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故云東皇。”后成為先秦兩漢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明,奉為上帝。
道教吸收了太一信仰,把太一哲學化,看為永恒不變的法則,即“道”,或宇宙的本源。
西安城里城外很多村落街坊以前在南山都有村廟,逢廟會的日子就要朝山,翠華山以及翠華山周邊的南五臺青華山都是眾多寺廟的集中地,以前都叫做湯坊。
太白路
太白路自然通往的是太白山,《史記》中載“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一部分,是道教名山,為“玄德洞天”。
據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說,漢成帝的時代,太白山已有太白山神祠。
以前關中大旱,就在附近的神山求雨,要是不靈驗的話,就去太白山。
但是太白山還是太遠了,為避免路途遙遠,就在城西南角建立了太白廟,這條路延伸至南的路遂叫太白路,當然這條路也通太白山。
太岳路
最難理解的就是西北城墻延伸出來的太岳路。
太岳路通往的是現在寶雞的吳山,吳山也被稱作“泰岳”、“吳岳”、“岳山”,是炎帝后裔太岳部族發祥之地,是我國祭祀炎帝、黃帝最早的地方,為古雍州第一大名山。
《周禮》云:"山鎮曰岳,謂吳山為西岳,華山為中岳。"那個時候西岳是吳山,歷代祭祀。
吳山以吳岳廟為主,唐、宋、明、清各代均有修建。但是這些名勝古跡歷經民初匪禍兵災,特殊年代的毀壞,所剩甚少,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原來的名氣了。
文革中,西安市很多地名都發生改變,太白路、太乙路、太華路、太岳路也改為援越、紅旗、燎原、星火四路。
但是到了1979年,其他三條街道都相繼恢復原名,唯獨將星火路留了下來,“太岳路”這個名稱便成為了歷史。
至于為什么太岳路沒有改過來,我也不知道,只能猜一下:當時太華路太乙路太白路已經是城區了,而星火路過了紅廟坡就是土路,往北還是農業區,加上“星火”這個詞文革氣息還不算很濃重,所以就懶得改了。
——這只是我個人的臆想,沒有根據。
現在的西安市城區的“餅子”越攤越大,名字也越起越多,前段時間坐八號線,很多地名都是第一次聽說。
要說改名字我是不贊成,有些村子上了樓,進了小區,小區的名字就不叫什么村什么堡什么莊了,就變成了紐約城巴黎都會倫敦港,好像這樣才顯得大氣洋氣有品味。
這幾年高新區拓展,很多村的小學都叫成了“高新第***小”,編碼都上了兩位數,真不是“高新”兩個字由多香。
要知道,陜師大以前還叫吳家墳呢!
西安是個文化城,要是以前有老地名還是要保留著,要是新地方以前沒有名字,起新名字的時候還是要謹慎。
你知道你身邊有哪些奇葩新地名,咱嘮嘮。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