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歷史故事,點評歷史人物。
引子
毛主席這一生征戰沙場,用兵如神,卻也遭遇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這不僅對于他自己而言至關重要,對于整個中國共產黨的生死存亡也意味非凡。這又是怎樣的歷史呢?
01
1960年十月左右,毛主席的好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前往拜訪毛主席,毛主席親自在北京的中南海菊香書屋接見了這位好久不見的老友,在與毛主席的攀談中,他向毛主席拋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毛主席這一生如此傳奇,有沒有遇到人生歷史中最黑暗的時刻呢?
毛主席回憶到,在紅軍長達兩萬五千里的歷程中,著實遭遇了一場事關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大事,那就是與張國燾在草地上的相互斗爭。
與此同時,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張國燾也在香港的貧民區寫著他的回憶錄。這場與毛主席發生在長征期間的斗爭,也讓他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折。他的回憶錄,是唯一一則屬于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長篇敘事文。
毛主席所說的至暗時刻,恰恰發生在1935年的9月9日。當時張國燾身在左路軍,他發令讓陳昌浩這位紅軍前敵指揮部政委率軍南下,以不軌之心想要將黨中央分裂,當時葉劍英身為右路前敵指揮部的參謀長,在得知這個情況后迅速向毛主席報告。
毛主席得知后非常震驚,當即帶領周恩來等人組織內部緊急會議商量對策,為了免于紅軍的內部戰斗,他們當即決定轉移在右路軍的紅一和紅三軍,同時也將軍委縱隊一同轉移,讓他們先行出發北上,盡快脫離目前的危險境地。
02
- 當時還有人主張用兵阻攔,但徐向前立即制止這種紅軍自相殘殺的建議。
第二天毛主席就出發北上,此時與他同行僅有七千余人,各個好似霜打的茄子一樣,精神萎靡,衣衫不整。想想也釋然了,畢竟他們紅一與紅四兩軍僅會師三個月左右,如此分開,豈不難受?
兩天之后,黨中央在俄羅斯內召開政治局內部會議,將紅一方面軍以及軍委縱隊整編為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由毛主席等五人率領,繼續北上,以方便行動。值此,毛主席非常堅決,一定要跨過前方的臘子口天險,因為他們無路可選,要北上只能走這一條路。
臘子口,地如其名,因為臘子在當地的意思就是極度危險的峽谷。毛主席一行人所在的甘南佚部,有如唐朝詩人李白所言的蜀道一般,奇絕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之國民黨早已經在此地設置防御。
封賞當地的土司頭領,更給予軍需物品。不僅如此,國民黨更是對當地的軍閥頭子加官進爵,將其編入國軍,使其同國民黨司令官朱紹良一同加大防御軍事,防止紅軍突圍。
紅軍禍不單行,后面又被國民黨中央軍從左右兩側包抄,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倘使北上紅軍無法占領臘子口,也就會身死其中。時任紅二師師長的陳光和政委肖華帶領四團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接下了這個命懸一線的艱巨任務。
03
終于在9月16日的下午,他們吹響了戰斗的號角。在地形所限的情況下,紅軍數次猛攻無功而返,始終無法接近橋頭。時間來到深夜,他們決定更換作戰方案,在經過白天的惡戰之后,他們發現了敵人的疏漏點,即未在臘子口的崖頂設置火力,所建碉堡也無封頂,畢竟敵人也沒有想到誰能越過臘子口的天險。
隨后團長和政委兵分兩路,一人帶領隊伍攀巖抵達敵人后方,一人繼續正面突進。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紅四團人馬在臘子口這個有名的天險之上匯合了,之后面對著戰斗剩下的成堆彈片,聶榮臻不由感嘆道,不是臘子口不險,也不是這條路不崎嶇,若是我軍率領一個營,又何懼十萬的攻關之軍?只不過我們的紅軍太驍勇善戰,不可抵擋了!
結語
在這場奇襲敵人后方的戰斗里,四團那位極擅攀巖的苗族紅軍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名字和功績卻史冊長留。得道多助的紅軍同時也得到了卓尼土司楊積慶的有力幫助,他并未選擇阻擊紅軍。
聶榮臻對于此次戰役極為看重,因為臘子口的占領,使紅軍不再受限無法南去北走的困境,進而盤活了整個紅軍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