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鄉(xiāng)間小路,經(jīng)常能看到一叢叢貼著地面生長的紫色小花,看著十分不起眼,路過的人都把它當雜草。沒想到,就是這么不起眼的家伙,竟然是十分美味的野菜,而且,還有更多豐富的價值。它就是紫花地丁,也被人稱作米布袋。
紫花地丁有很多種叫法,米口袋、野大米、面布袋、甜地丁……不同地方叫法都不一樣。它作為野菜,很受歡迎,很多人都喜歡吃。葉子能吃,根莖也可以吃,尤其是它的根,都不用煮熟,去皮以后直接就能吃了,清甜清甜的,像紅薯,又像山藥的味道。過去物質(zhì)條件不優(yōu)越的時候,它就是人們的常備口糧,回想過去那段歲月,紫花地丁已成了人們心中的美好回憶。
現(xiàn)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山珍海味把我們的味蕾養(yǎng)刁了,可能看不上紫花地丁的味道了。但要知道在很久以前,紫花地丁是救命般的存在。饑荒年代,食物匱乏,人們找不到飯吃,紫花地丁就成了填飽肚子的唯一希望。它就在地里,隨處可見,隨時可挖,不知道讓多少人活了下來。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不是豐衣足食時的山珍海味,而是餓出幻覺時的一把野菜。對不少人來說,紫花地丁的美味,是大魚大肉無法替代的。
紫花地丁的莖葉曬干后還可以編制草鞋,或者稱為造紙的原料; 還能從根部提取汁液,做成青綠色的染料,是古代染料的來源;作為雜草,紫花地丁生命力很強,根系深扎土壤,可以固土防蝕。所以不光是吃,各方面的價值都很突出。
但是現(xiàn)在,野外很少見到野生的紫花地丁了。我記得有次在村外,就看到好幾個老頭老太太拿著一口大麻袋,用鏟子使勁地挖紫花地丁,視線可見的全都被挖完了,看樣子還嫌不夠,又要去其他地方霍霍。現(xiàn)在城市越來越多,野外空間被壓縮,紫花地丁能生長的地方越來越少,如何經(jīng)得起這樣無節(jié)制的采挖呢?也許,過去的美好回憶,注定要離我們遠去了吧?
紫花地丁采摘回來后,要清水洗干凈,去掉黃葉和雜質(zhì),接下來可以涼拌。先燒一鍋開水,加入幾滴油,再放入紫花地丁焯水兩分鐘,撈出來瀝干,就可以加入香料,進行涼拌。我喜歡把花生米和辣椒、大蒜用油爆香,加入鹽和醬油,最后拌著紫花地丁吃,味道太香了!
紫花地丁的根,就沒那么多講究,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像山藥那樣,炒著吃,煮著吃,煎著吃,自己怎么喜歡怎么來。你還別說,剛挖出來的紫花地丁根,長得還有點像人參,不知道的,還以為很值錢呢。
據(jù)說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開始規(guī)范化種紫花地丁了,要是想吃,不必費周章去野外采挖,隨時可以買上幾斤,方便了很多。我感嘆時代進步,國家強大,只是也不由唏噓,買回來的紫花地丁,跟挖出來的,總歸還是不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