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窜娛骂}材電影的朋友,就會發現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很多機槍,槍管兩側都會有小盾牌,尤其是描繪一戰、二戰時期的軍事電影。
但在這些軍事電影中,如果戰爭時間距離現在近一些,這兩面小盾牌又都基本消失了。
馬克沁1910重機槍
所以這個小盾牌是干什么的?是安慰士兵還是真能保命?后來為什么又會消失?
機槍上的防彈板
機槍上這個小盾牌名字叫“防彈板”,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這東西是用來防彈的。
通過在機槍槍管兩側安裝防彈板,可以有效遮擋士兵的身體,對士兵正面形成防護。
早期帶防彈板的機槍
除開保護士兵外,防彈板還有另外兩個作用,其一是保護槍械,其二是提升槍械精度。
如果敵人使用密集火力朝著我方機槍陣地掃射,那么不僅僅是機槍手有可能中彈,機槍也有可能中彈。
而槍械又不是什么堅不可摧的東西,并且槍械上很多結構本身就比較脆弱,挨一槍的話也會無法使用。
所以這個防彈板可以有效遮擋住機槍后半部分,防止子彈打擊槍械并造成損傷。
防彈板可以有效保護槍械結構
至于沒有被遮擋住的槍管,槍械上槍管的體積較小,并且槍管外殼只是輕微損傷的話并不影響使用,加之槍管本身也比較堅固,所以防彈板安裝在槍管兩側,就可以在不影響槍械設計的情況下,對槍械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
至于提升槍械精度,本身防彈板就是有重量的,而且部分槍械的防彈板重量還挺大。那么防彈板的這個重量,就能壓住槍械的跳動。
要知道槍械在射擊的時候受內部變化產生的機械能的影響,槍口會出現跳動。
槍口跳動就會影響子彈射出去后的彈道,從而導致槍械射擊精度下降。通常來說,槍械槍口跳動越厲害,那么槍械的精度就會越低。
射擊時槍口會跳動
在戰場上,有經驗的士兵在使用步槍時,會盡可能的握著槍口的前端,這樣可以更穩固的把握槍口,壓低槍口的跳躍幅度。
不過機槍這玩意,就很難握到槍口了。并且以機槍的重量,就算機槍手能握住,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是防彈板就不一樣了,防彈板如果足夠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壓制機槍槍口的跳動,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射擊精度。
防彈板可以給槍口“配重”
為什么消失了?
至于機槍上的防彈板為什么在二戰之后幾乎銷聲匿跡,一大原因是戰場形態的變化。
其實機槍防彈板這玩意并不是二戰后突然消失的。它在一戰時最為興盛,但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在慢慢退出戰場了。到二戰之后,就基本沒國家裝備有防彈板的機槍了。
二戰機槍更注重機動性
這其中的一大原因,主要是一戰時期的戰場形態主要是“陣地戰”,二戰時期的戰場形態主要是“機動戰”。
在一戰時期,用壕溝、機槍、鐵絲網就能維持一條戰線。因為當時沒有國家有能有效跨越壕溝的手段,就導致各國軍隊在進攻的時候,基本只能朝著敵軍陣地前方沖鋒。
站在機槍手的角度上看,敵人就只會從自己正前方沖過來。因此只要機槍手朝著一個方向開火,就能源源不斷收割敵軍的生命。
一戰時期的德國機槍陣地
這時候防彈板在機槍手臉上,自然就能對機槍手的身體進行有效的遮擋。
但是到了二戰情況就不一樣了,隨著坦克的出現以及火炮射程的進一步提升,壕溝已經擋不住敵軍的進攻了。
這時候站在機槍手的角度上看,敵人的子彈可能從任何一個方向打過來。
并且因為“陣地戰”已經失效,戰場形勢已經轉變為了“機動戰”,這時候對機槍手來說一個更惡劣的情況出現了,那就是他隨時都可能轉移陣地。
一戰時期重機槍若要長距離轉運,甚至需要大牲口
今天機槍手所在陣地以及周圍的陣地,可能都在友軍手里,但明天周圍的陣地可能就都被敵軍攻占了。
到了這時候機槍手就得撤走,不然就會被敵軍包圍。
當機槍手需要撤離陣地的時候,槍械的重量就很重要了。
一戰時期的機槍動不動就50公斤以上,像一戰時期使用最廣泛的機槍——馬克沁MG08機槍,全重達到了65公斤左右,這并不是能快速搬走的東西。
機槍手要想有足夠的機動性,最直接的辦法自然是給機槍減重。于是像防彈板這種東西就自然而然的去掉了。
二戰機槍很少有防彈板了
到了現代,重機槍的重量基本能壓低到30公斤左右。
機槍防彈板為何消失又出現?
不過雖然二戰后到上世紀,重機槍上的防彈板基本都消失了,但到了21世紀,防彈板卻又重新出現在了部分槍械上。
重新裝上防彈板的機槍以車載機槍最為普遍,這背后的原因并不難猜。因為車載機槍是直接“焊死”在裝甲車上的,裝甲車的承載能力和機動性遠高于人,所以士兵也就不用擔心無法攜帶著重機槍快速機動的問題。
又重新裝上防彈板的車載機槍
因為士兵不用擔心機槍重量影響機動性,現代車載機槍都是又重又大。
一戰、二戰時期的機槍大多都是采用8毫米以下口徑的子彈,但現代車載機槍基本都是采用12.7毫米口徑的子彈。
除開車載機槍,還有一些班用的輕型機槍也會裝上防彈板。
不過班用機槍裝的防彈板比較小,僅夠護住士兵的臉,且裝了防彈板的班用機槍也很少。
裝上防彈板的班用機槍
班用機槍不裝防彈板并不奇怪,畢竟要給槍減重。
至于有的班用機槍裝防彈板,一方面是為了防戰場上飛過來的流彈,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社會醫療水平的進步。
在一戰時期士兵只要挨上一槍,不管是打在哪里,致死率都很高。到了二戰時期稍好一些,但也夠嗆。
到了現在,只要士兵挨一槍后能快速止住血,且子彈不打中腦袋和心臟這兩個致命部位,那么士兵送下戰場后基本都能救回來。
裝上防彈板的班用機槍
所以班用機槍上一個能保護住腦袋的防彈板,也極大的提升了士兵的生還率。
信息來源:
【1】中國新聞網·《一戰時期的塹壕戰:將歐洲大地變成龐大堡壘(圖)》
【2】上游新聞·《一戰塹壕有多講究?沒有這些工事,一戰死傷將遠超3千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