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損傷的康復是個系統過程。
盡早康復、重返賽場,
心理建設,不可或缺。
?受傷后,心情的五個階段
運動員受傷后出現的心理反應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見的,通常包含5個連續階段。
第一階段是否認。發生損傷后,拒絕承認甚至靠意志力去掩飾,是一個常見現象。
第二階段是憤怒。質問“怎會是我”,經常表現為憤怒恐慌。這也是常見的反應。
第三階段是痛苦。傷痛癥狀影響日常生活。治療與康復耗時費錢,訓練與參賽被迫中斷,甚至影響粉絲流量與商業價值。如果治療與康復效果不理想,就容易陷入沮喪萎靡。
第四階段是沮喪。當意識到無法立即解決傷痛時,可能就會產生消沉悲觀情緒。
第五階段是精神重整。承認并接受受傷事實。當治療與康復效果十分理想,逐步達到重返賽場能力時,心理恢復過程就自然而然開始了。但是,可能還會產生一些新的心理沖突,比如擔心是否能恢復到受傷前的狀態等。
?運動損傷的心理診斷標準
對損傷的運動員進行必要心理診斷,其意義在于運用心理學方法來評估心理狀態及行為,調整情緒,輔助改善治療與康復效果。最常用的心理診斷包括人格調查、臨床神經心理學檢查及各種癥狀評定量表等,從某種意義上較生理診斷更為靈敏有助于鑒別評估不同人之間的心理行為差異或者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狀態。
損傷程度與康復有密切聯系,有時用缺席訓練或比賽的天數將損傷程度劃分為輕度(缺席1~7天訓練或比賽)、中度(缺席8~21天訓練或比賽)、重度(缺席比賽或訓練超過21天);也有用醫學評價或診斷來評估損傷程度的。
? 運動損傷的心理干預
運動損傷后,能否恢復和重返賽場,由治療因素、康復因素、個體損傷因素、應激因素、性格因素等共同決定。
因此,康復應采用整體方法,將心理輔導作為醫學、生理學、訓練學療法的補充,對水平恢復很有幫助。具體步驟包括:
① 與受傷高水平運動員建立密切聯系;
② 傳授損傷和治療康復過程的知識;
③ 教會應對傷病的心理技能;
④ 做好應對傷病復發的心理準備;
⑤ 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向其他受傷者學習,等等。
? 結語
總之,在教練、醫務工作者與親友的溫暖幫助之外,運動員應努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律與學習能力。這是從損傷中盡快康復,甚至重返賽場、再創佳績;或者說“把自己重養新養一遍”的必要條件。
文/何穎 成都體育學院 教授
圖/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