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宜春上高縣南港鎮,海拔千余米的蒙山云霧繚繞。太子壁峰下,20 多個古銀礦礦井藏身密林,冶銀場、古書院遺址錯落其間。這座歷經宋、元、明三朝、開采 160 余年的蒙山古銀礦,承載著 800 余年的歲月滄桑,默默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走進煉銀遺址,堆積如山的礦渣映入眼簾。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蝕,這些礦渣依舊厚重堅實,表面坑洼間閃爍著礦物質的微光。上高縣博物館館長劉清華介紹:“蒙山銀礦煉渣遺存超百萬噸,高峰時期冶煉戶超 8000 戶,4 萬人參與采石、冶煉、鑄銀全流程生產,這種規模化、一體化模式在國內古銀礦遺址中極為罕見。” 憑借重大的史料、人文與旅游價值,2013 年蒙山古銀礦遺址被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著 1800 余年建縣史的上高,歷史印記不僅藏在蒙山古銀礦、大觀塔等古跡中,更延續在民間非遺技藝里。青花釉料制作技藝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從撿拾珠明料到調配成釉,需歷經水洗、煅燒、篩選等多道工序。當釉料在泥坯上勾勒,經窯火淬煉,精美的青花瓷便應運而生。
珠明料又稱石子青,多散布于上高新界埠鎮,尤以堆峰村為盛。“明洪武年間,堆峰人就開始撿料,起初用作染布顏料,后銷往景德鎮制瓷。” 堆峰村黨支部書記晏俊華說,“隨著時間推移,村民掌握了冶煉技術,但如今傳承這項技藝的人已寥寥無幾。”
為傳承堆峰人的創業故事與青花釉料制作技藝,2023 年,堆峰村建成青花釉料展示館,并與村內古建筑、戰地醫院遺址串聯成線,打造古色文化名片。非遺傳承人晏木然父子化身講解員,展示 “生料”“熟料”,詳解制作要點。晏學榮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后,將傳統炭燒改為電燒,精準控溫,既提升了釉料品質,也推動了技藝創新。他介紹:“石子青耐火性不一,煅燒全憑經驗。如今原料稀缺,我們靠收購加工,釉料價格因含鈷量從 30 元到 2000 元不等。”
上高的遺址遺跡與非遺技藝,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更需要精心守護。近年來,上高縣深挖文化資源,全面開展文物普查,修繕古建筑與古遺址;同時,通過非遺展示展演、建設 “非遺工坊”、培養傳承人等舉措,推動非遺傳承創新,讓傳統工藝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為縣域文化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從蒙山古銀礦的冶煉傳奇,到青花釉料的匠心傳承,上高在歲月長河中延續著文化根脈,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書寫著屬于這片土地的文化新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