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倡導保護環境,珍愛地球。
4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中心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教育活動上交換圖書。新華社發(傅建斌攝)
4月22日,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管寧實驗小學學生展示用廢舊材料制作的世界地球日手工作品。新華社發(高潔攝)
4月22日,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紅旗小學學生在當地西沙河岸邊清理垃圾雜物。新華社發(孫中喆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世界地球日:全球共筑生態防線
2025年4月22日,第56個世界地球日如期而至。自1970年美國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首屆地球日活動以來,這一節日已發展為全球性環保運動,每年吸引超10億人參與,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從地理視角審視,地球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愈發凸顯。聯合國數據顯示,當前全球80%能源依賴化石燃料,每年由此產生的碳排放超360億噸,直接導致全球變暖加劇。近30年北極冰層厚度已減少40%,南極五大冰架崩塌入海,海平面上升速度突破歷史極值。更嚴峻的是,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遠超預期——全球每年約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140個物種消失,中國本土物種滅絕風險亦持續攀升。
水資源危機同樣緊迫。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指出,過去百年全球用水量增長6倍,且仍以每年1%的速度遞增。到2030年,全球缺水比例將達40%,而塑料污染已滲透至水循環各環節:每年超3.8億噸塑料制品進入環境,分解時釋放的有毒化學物質通過食物鏈富集,威脅人類健康與生態平衡。
面對挑戰,世界地球日承載著雙重使命:既是喚醒公眾環保意識的警鐘,更是推動集體行動的號角。2025年主題“我們的能源,我們的地球”聚焦能源轉型,目標在2030年前將全球清潔電力產量提升三倍,這與中國“雙碳”目標形成戰略協同。中國綠發會發起的“人民戰塑”行動,通過減塑與能源議題聯動,展現環保行動的連貫性——塑料生產消耗全球6%石油資源,能源轉型將直接減少石化原料需求。
從城市到鄉村,從政策制定到個體實踐,全球環保網絡正在織密。世界地球日呼吁各國政府強化環境立法、企業推進綠色生產、民眾踐行低碳生活,通過技術革新、政策協同與公眾參與,共同構建地球生態安全屏障。畢竟,這顆藍色星球的未來,取決于我們今天的抉擇與行動。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