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賀迪 記者 鄭亞雷)監護儀器的滴答聲中,5歲的樂樂踮起腳尖,把幼兒園得來的小紅花貼在媽媽床頭。病床上的妍妍(化名),已在“沉睡”中度過了180個日夜。
半年前的一場意外,讓這位28歲的年輕媽媽陷入昏迷。當時妍妍騎電動車不慎摔倒,導致嚴重腦損傷,她輾轉多家醫院,帶著3次開顱手術的傷痕被轉入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在腦科醫院副院長賀世明教授團隊啟動“鳳尾蘭植物人關愛基金”援助下,一場關于生命與希望的奇跡正在上演……
荊棘之路
28歲就成了“植物人”,妍妍在各大醫院的手術間與重癥監護室度過了整個夏秋。高昂的治療費用幾乎壓垮了這個普通家庭。就在希望之火即將熄滅之際,“鳳尾蘭植物人關愛基金”的出現重新點燃了生命之光。這項由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聯合社會各界愛心力量設立的專項基金,專為植物人患者家庭提供醫療救助和資金支持,切實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等現實困境。
“多希望一覺睡醒來,那場車禍是夢,多想讓她和我說說話,”這個甘肅漢子背過身去,肩膀微微顫抖:“哪怕是睜開眼看看樂樂……”
在醫學上,持續昏迷超過3個月就被稱為“植物人狀態”,而妍妍已經沉睡半年。但已完成50余例植物人促醒手術的賀世明團隊,看到的不是絕望的數字,年輕媽媽的大腦深處,還跳動著微弱的希望之火。馬濤指著影像結果說:“看,當孩子唱歌時,她的大腦皮層有激活反應。”
昏迷患者的蘇醒之路,就像穿越漫長的黑夜。馬濤團隊依據精準的意識障礙評估結果(包括臨床評分、長程視頻腦電與誘發電位、功能核磁fMRI、腦磁圖等),為妍妍量身定制了一套以神經調控手術為主,綜合運用經顱磁刺激(TMS)、外周神經電刺激、高壓氧艙等手段的系統促醒治療方案。不僅如此,他們還聯合呼吸內科、康復科、中醫科、營養科等相關科室專家,為妍妍提供床旁早期康復、重癥康復以及顱骨修補手術等全方位治療。
正常的睡眠-覺醒周期是意識回歸的曙光。當妍妍開始有清醒和睡眠的交替,就仿佛從遙遠的迷霧中,找到光的方向。她用眼神傳遞心意,聽到簡單指令,便努力地睜眼、閉眼,像是在與牽掛她的人重新建立連接。
鳳尾蘭在沙漠里蟄伏,根系其實還在悄悄生長。醫生李張珂輕聲對探視的樂樂說:“鳳尾蘭快開花了,媽媽也快醒了。”從李張珂這里,樂樂得知鳳尾蘭的花語是“盛開的希望”。
花開時刻
驚蟄那天,護士發現:當播放樂樂背古詩的錄音時,媽媽的手指會輕微顫動。“這里不像重癥監護室,倒像個所有人都在幫妍妍‘找回家路’的驛站。”妍妍的丈夫解釋:“在神外ICU,醫生讓我每天都握一握妍妍的手,陪她說話。樂樂甚至可以把小紅花貼在媽媽床頭,護士讓我多和孩子互動,‘媽媽聽得見’。手術后沒幾天,有醫生帶著她康復,有醫生來扎針灸,有醫生來調整食譜,還有醫生教我怎么和昏迷的妍妍‘聊天’。”
從那天起,妍妍的臉上,不再是毫無生氣的蒼白,微笑、皺眉、流淚……這些豐富的表情,是她重新感知愛與溫暖,對身邊的人、對這個世界,給出的深情回應。
“媽媽想握住我的手!”春分時節,病房里瞬間爆發出一陣欣喜若狂的歡呼。那聲音里,滿是壓抑許久后突然涌上的希望與激動。眨眼、伸手去抓眼前的東西——妍妍的每一個動作,都像是在宣告奪回生命的主動權。
“當看到妍妍回應孩子的聲音時,我們更加確信基金設立的意義”,賀世明表示:“‘鳳尾蘭植物人關愛基金’的每一分善款,都在創造這樣的生命奇跡。”
向陽而生
神經ICU里,媽媽在做偏癱肢體訓練,她的四肢能在床上簡單活動。樂樂陪在旁邊轉圈:“媽媽加油!” “樂樂”,媽媽艱難地發出模糊的聲音,微光中,媽媽正用剛恢復功能的右手,顫抖卻堅定地,擦掉樂樂臉上的淚珠。
一切都在向好向上,出院那天,妍妍丈夫的銀行卡上多了一筆錢,“鳳尾蘭植物人關愛基金”的3000元專項救助款已到賬。“這筆錢來得太及時了,”妍妍的丈夫紅著眼眶,聲音哽咽:“它不僅解決了我們的醫療費用,更給了我們繼續康復治療的勇氣和希望。”
輕輕合上妍妍的治療檔案,馬濤在日記里寫道:“我們相信,每個沉睡的生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保持連接。就像鳳尾蘭用六年時間積蓄養分,只為等待一次絢爛綻放。我們要做的,是守護努力發芽的種子,等待春天的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