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趕碳號科技
該來的還是來了!美國極限施壓,又怎會放過光伏?!
這場關稅戰、貿易戰中,加諸于光伏行業,已經令人發指,不可理喻!有人說,關稅稅率有多瘋狂,背后所折射的,就是特朗普對于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有多絕望。誠哉斯言!
4月21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太陽能電池最終的肯定性裁定,將征收創紀錄的高額“反傾銷稅(AD)”和“反補貼稅(CVD)”。
美國商務部最終認定,從上述四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正在構成對美國市場的“傾銷”,所以,要加征所謂的“反傾銷稅”。
與此同時,在針對上述四國的“反補貼稅”調查后,美國商務部還認為,這些國家的企業均接受了中國政府的“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美國商務部首次在“反補貼稅”調查中做出企業接受跨國補貼的肯定性裁定,在此之前從未發生過。
01“雙反”大棒,揮向哪些企業?
來自美國商務部的公開信息顯示,柬埔寨的一些光伏企業,將面臨創紀錄的稅率,最高可達3500%!
這個數字,一定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稅率最高紀錄了。趕碳號甚至認為,如果哪一天毒品在美國合法化,估計都開不出這么高的稅率。
反過來看,也能證偽特朗普的邏輯,35倍于商品價格的稅率,究竟是怎樣的不堪一擊!
試問,這個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或企業,為了搶占另一國的市場,為了沖毀另一國的某個行業,會對本國的商品進行高達35倍的補貼?真要這么干,真要舍得讓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占35倍的便宜的話,恐怕用不了幾天,自己就賠個精光,破產倒閉。那么,如果35倍的邏輯根本不成立的話,為什么要征3500%的稅呢?
除了對中國制造的恐懼,除了打壓中國而不可得的喪心病狂,再也找不到合理解釋!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反過來看。我們開放自己的市場,讓美國貨來沖擊好了,看看美國能補貼多少?蘋果?英偉達,還是天然氣?都行。如果為了沖垮我們的化石能源,完全也可以多借點美債,來補貼本國的石油天然氣,向中國出口、傾銷啊?恰恰相反,美國一直在干著高價向歐盟、日韓出口天然氣的生意。
除了柬埔寨比較極端以外,美國針對泰國和越南一些企業“雙反稅”的最高稅率,也超過了800%。針對馬來西亞的光伏企業,稅率相較更低一些。但是,馬來西亞現有產能基本為相對老舊的PERC產能,較難滿足輸美電池片需求。
這些新裁定的雙反稅,再疊加特朗普之前實施的10%“互惠關稅”、201稅等,對于東南亞光伏產能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
東南亞四國光伏企業稅率情況;來源:美國商務部
就此,美國太陽能制造商請愿團體的首席律師蒂姆·布萊特比爾向媒體表示,這一裁定可以視作美國太陽能產業的重大勝利。他說,超過3500%的關稅,是他有生以來所見到過的最高稅率了。
布萊特比爾認為,中國光伏企業通過東南亞改變供應鏈從而避開美國的貿易限制,這是“作弊”,損害了美國企業并導致了美國太陽能行業的失業。
這種鬼扯的說法估且一聽,誰在通過不公平的貿易工具、關稅大棒來作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人類歷史上的高額關稅紀錄,同樣也是現在的這個全球麻煩制造者——美國所創造的。1930年,美國通過臭名昭著的《斯姆特 - 霍利關稅法》,在當時把兩萬多種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抬升到59.1%。這一法案導致全球貿易萎縮了66%,并成為1933年全球大蕭條的重要誘因。
02一個月后,ITC將決定四國光伏的命運
美國商務部表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必須在2025年6月2日之前做出最終的損害裁定。如果ITC做出了最終損害裁定,美國商務部將按上述稅率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裁定。這樣,這件事就會實錘,不會再有任何改變了。當然,如果ITC萬一否定,上述終裁仍然無效。
美國商務部所說的ITC,是美國的國際貿易委員會,并非是那個全球組織ITC。真要交給WTO下面那個ITC來裁決,美國估計有一百個案子能輸一百次。
近年來,美國ITC做出的涉及中國的裁定中,中國企業輸的贏的案例都有。其中,有利的裁定有以下幾起:
玻璃葡萄酒瓶“雙反”:
今年2月4日,ITC對進口自中國的玻璃葡萄酒瓶作出反傾銷否定性產業損害終裁,裁定涉案產品并未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損害威脅。
鋁型材“雙反":
去年10月3日,ITC對進口自中國的鋁型材作出反傾銷、反補貼否定性產業損害終裁,裁定美國商務部終裁裁定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的涉案產品并未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實質性損害威脅。因此,美國商務部不會對中國鋁型材頒布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令。
當然,針對中國企業不利的裁定更多:
混凝土鋼筋"反傾銷案":
2024年11月15日,美國ITC對進口自中國的混凝土鋼筋作出第四次反傾銷日落復審產業損害肯定性終裁。
橫格紙雙反:
2023年7月27日,美國ITC投票對進口自中國的橫格紙作出第三次反傾銷日落復審產業損害肯定性終裁。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大部分裁定都會受到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美國的國內政治、產業利益等等,所以說并不一定完全基于公平、公正的貿易原則。當下,特不靠譜橫行,對ITC的終裁,東南亞四國相關企業當然要積極溝通、爭取,據理力爭,但不宜抱太大期望。
03大國光伏,今后如何出海?
來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本土的組件進口中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進口額為125.1 億美元,占其總進口額151.27億美元的82.7%。
另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2024年美國光伏組件進口總量為48.7GW,其中東南亞占比已下降至65%,中國直接出口占比則反彈至12%(約5.8GW)。另外,中國企業通過墨西哥、土耳其等第三國轉口的規模則達到8.3GW,占到美國進口量的17%。
關稅重壓之下,東南亞產能皆苦。但是,仍然有幸存者偏差。
比如,產能主要在越南的無錫光伏企業——博達新能,在同行們經受重稅的時刻,卻一直能大賺特賺。方法眾所周知,不展開了。不過,博達新能這樣的野路子,并不適合絕大部分光伏企業。賺美國人的錢,一定要站著把錢掙了,這樣我們的腰板才會硬,我們的底氣才會足。
那么,如果在6月2日ITC終裁之后,東南亞四國光伏產能團滅這后,中國光伏的全球化,接下來又該如何求解呢?
現在,中美貿易戰正處于膠著狀態。
從短期看,特朗普啟用90天的豁免期。在一個月后萬一結果不利,那么在未來三個月以內,我國光伏企業仍可以通過向印尼、老撾等地采購光伏電池來進行短暫過渡。
從中長期看,不管中美貿易戰的結局究竟如何,從中長期看,中國光伏企業全球化必須要分散投資風險,至少不要身涉險地。
到美國去,對少數企業來說,是一種解法,代表企業是阿特斯、晶科能源等。阿特斯5GW組件已于2023年投產,5GW HJT電池預計今年投產。另外,2024年9月,阿特斯在美國肯塔基州的儲能電池工廠也已經開建。僅上述三個美國項目,阿特斯的總投資就超過17.62億美元。
阿特斯的模式,對于其他頭部光伏企業來說難以效仿。道理很簡單,母公司的注冊地不同。另外,我們可以假設,真要我們所有頭部企業都扎堆去了美國,按當下的形勢,廠一旦建起來,被對方關門“收拾”,也不是沒有可能。話說,我們的鄰居三哥不是經常這么干嗎?還有,你認為能夠拿烏克蘭做交易、連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島甚至加拿大都想據為己有的人,還有什么事做不出來嗎?
所以,即便是化身于CSIQ的阿特斯,本身也存在相當大的變數——IRA會否被廢止、導致拿不到后面的補貼呢?特朗普在中期選舉中會不會落敗呢?下一屆美國政府會不會延續這種美國優先、化石能源優先的方略呢?
所以,如何系統籌劃、戰略前瞻,化整為零,把我們的產能建到中東、北非、歐洲等地去,就成了一種可選項。扎堆在一起,像東南亞四國,固然能形成產業鏈協同優勢,但是現在是形勢已經不允許了,證明這樣的風險很大。
在此,趕碳號認為,類似鈞達股份的阿曼模式,值得關注。
根據鈞達股份海外產能規劃以及各類關稅測算,美國本土組件+阿曼電池產能,有望成為除美國本土組件+電池產能之外、成本最低的一種輸美方式。
國金證券在研報中分析,本輪對等關稅幾乎針對所有非美光伏電池片產區,全球供美產能格局發生顯著變化,成本曲線進一步陡峭。隨著非美產能增加關稅<正成本項>、美國本土產能獲得IRA補貼<負成本項>,雖然美國各類關稅、補貼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使供美產能成本曲線的分布形態從低到高呈現為:
1、美國本土組件+電池(含中國企業投資)
2、美國本土組件+其余地區電池
3、其余地區組件+電池。
在美國組件產能理想開工率水平下,對比電池片邊際產能的制造成本,美國本土組件+阿曼電池產能的盈利將超過7美分/W。
未來,中國光伏全球化產業鏈分工的模式,或許就是"中國/東南亞(四國以外)/中東電池生產+目標市場(歐、美)組件組裝"的全球供應體系。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好中東與北非的低關稅及區位紅利,又能規避關稅風險。
目前,中東北非地區本土化產能正快速擴張,包括阿曼在內,上述地區在建電池產能已達50GW,可基本滿足美國市場需求。另外,埃及(如博達新能項目)、埃塞俄比亞(Toyo項目)、土耳其等地的優勢也在顯現出來。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