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等同于一場戰爭,戰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士氣!關稅戰是美國發起的,如今美國國內對關稅戰早就沒了士氣,那么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必然成為失敗的那一方。
目前,美國消費者正用"購物車投票"表達不滿。加征關稅后,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約4400美元,沃爾瑪貨架上的中國商品價格飆升30%,導致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暴跌至198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美國企業界也正以供應鏈重構表達無聲抵抗。78%的企業公開反對關稅政策,特斯拉、福特等車企頂著25%關稅壓力仍堅持擴大在華產能。
美國試圖打造的"反華同盟"正在崩解。歐盟對美汽車加征25%報復性關稅,德國車企反而加速向中國轉移產能;日本表面上配合制裁,暗地擴大對華半導體投資;加拿大更設立20億加元基金自救,直言美國政策是"直接攻擊"。這種"友岸外包"戰略的破產,印證了彼得森研究所的研判:特朗普的豪賭正在釀成"全球去美國化"的惡果,RCEP等區域協定崛起使美國日益孤立。
4月20日,偏保守的《華爾街日報》一篇專欄文章吐槽,面對特朗普的強硬手段,美國國內似乎已經沒有了“骨氣”,民主黨、律所、高校競折腰。而且,就連特朗普自己也沒能“站直”。文章調侃,他的“對等關稅”政策“像雞尾酒餐巾一樣,說折就折”。唯一還保持“硬氣”的,竟是特朗普針對的中國。我之前就說過,特朗普團隊一開始就高估了美國,低估了中國。
白宮宣稱要與90國在三個月內完成貿易談判,但內部人手不足、立場混亂,連前貿易代表卡特勒都直言“不可能達成全面協議”。特朗普要求盟友限制對華貿易換取豁免的脅迫手段,反而加速了歐盟、日本等轉向中國市場的進程。
中國為什么敢第一個反制美國?因為所謂的關稅戰,早在2018年就來過一次,中國有了7年前的經驗,早就做足了長遠的準備。
我們都知道,美國有所謂的美元霸權,但是中國才是制造業大國。美元本質就是一張白紙,沒有中國商品的供應,美元自身的價值也將大打折扣。
當下,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31%,220種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半導體自給率從15%提升至35%;美國雖在EDA軟件、光刻機等上游占優,但芯片制造產能僅占全球12%。這種"中國制造縱深vs美國技術制高點"的角力,才是持久戰的核心。
美國還有一個所謂的科技霸權,但特朗普團隊在美國國內打壓美國高校,造成美國高校人才與研發受阻。
而中國研發投入年均增11.2%,PCT專利數連續4年全球第一;美國則面臨STEM人才流失(40%博士為國際學生)、基礎研究投入停滯。科技突圍能力將決定誰先突破"卡脖子"困局。
更讓眾人意料的是,美國三位民主黨籍前總統。奧巴馬、拜登、克林頓在2025年4月短短兩周內接連公開譴責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這一打破百年政治慣例的舉動,折射出他們對特朗普團隊一系列的政策不滿。
具體來說,奧巴馬在漢密爾頓學院怒斥特朗普強推"愛國教育審查",凍結異議高校撥款,導致全美300余所大學爆發#SaveEducation聯署抗議。
拜登揭露特朗普裁撤7000名社保職員,致使養老金發放延遲,約500萬老年人陷入"領錢難"困境,芝加哥抗議者舉牌"還我醫保"成社交媒體熱點。
克林頓暗批"對等關稅"推高通脹(美國核心PCE達3.5%),特斯拉等企業被迫承擔25%額外成本,耶倫警告"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特朗普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特朗普之前就說了,想在1個月內與中國達成相關協議!可問題的關鍵在于,中國絕不會對美做出讓步,必須要讓美方拿出誠意。這也就意味著,特朗普團隊對華的貿易戰,將以美國失敗而告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