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謀縣婦聯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創新構建“組織引領+品牌驅動+機制創新”三位一體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娘家人”的橋梁紐帶作用,將家庭文明建設深度融入基層治理實踐。通過培育179名“平田敲門嫂”志愿者,成功探索出一條以家風建設撬動鄉村善治的“元謀路徑”,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金沙江畔綻放出獨特的巾幗風采。
家風調解:家庭矛盾化解在家里
“多虧了‘敲門嫂’,現在兒女常回家,院里又有笑聲了。”班果村的起大嬸說起家里的變化,眼角泛起淚光。
3個月前,起大嬸和子女因贍養問題引發激烈爭執。得知情況后,“敲門嫂”帶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宣傳冊連夜介入。司法志愿者逐條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贍養的條款,婦聯干部用“羔羊跪乳”的典故喚醒親情記憶,心理咨詢師則引導老人打開心結。
經過“敲門嫂”的跟蹤調解,父母和子女打開了心結。如今,子女們主動承擔起輪值照料義務,起大嬸也學會了用微信視頻與在城里務工的孫子互動。夕陽下的農家院里,三代人圍坐包餃子,其樂融融,這個曾瀕臨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回了溫暖。
在平田鄉,這樣的家庭調解已成為基層治理的“必修課”。據鄉婦聯主席介紹,“敲門嫂”志愿服務隊伍創新建立了“三診工作法”:司法干部現場“急診”定分止爭,心理咨詢師入戶“巡診”疏導情緒,鄉賢長輩定期“復診”鞏固成效。今年以來,通過將“鳳凰花調解工作室”的職能延伸至家庭,全鄉42起矛盾糾紛實現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組”,有效維護了鄉村的和諧穩定。
家教服務:文明新風浸潤心田
“大媽,今天給您測血壓,再教幾個養生小妙招。”在平田村李大媽家,“敲門嫂”醫療分隊一邊做檢查,一邊開展“健康家風課堂”。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該鄉推行的“愛心幫扶卡”制度,在記錄特殊家庭需求的同時,創新設置了“文明積分”欄。村民通過參與調解糾紛、孝老愛親等行為兌換生活物資,這不僅激發了村民參與家庭建設的積極性,還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每天傍晚,小班果村的留守兒童都會通過“親情視頻”與遠方的父母“云團聚”;每周六的“家風故事會”上,志愿者們用生動的家風故事傳遞傳統美德;每月開展的“親子勞動日”,讓20余戶家庭在共同勞作中重建情感紐帶……“平田敲門嫂”針對留守兒童實施的“三個一”工程,使轄區內的家庭教育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家風傳承:激活基層治理內生動力
走進帕地村家教家風館,墻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祖訓與村規民約相映成趣。這里定期舉辦的“紅色小課堂”“祖孫紅色誦讀”等活動,讓200多個家庭在現代化場景中感悟傳統美德。
“以前覺得老規矩過時了,現在明白好家風才是傳家寶。”村民李大哥在參加“家風評議”后,主動撤回了對子女的訴訟,家庭關系明顯改善。
這種“德法共治”的創新實踐,在鄉村振興中迸發活力。致富帶頭人文玉的“田間課堂”別具特色:講授種植技術時融入“家庭賬本管理法”,直播帶貨時穿插“誠信經營”家風故事。這種德治與法治的協同共振,已孵化出32名女性創業者,在特色種養、非遺傳承等領域形成“頭雁矩陣”,生動詮釋了家庭建設作為基層治理“壓艙石”的核心價值。
記者 閔以榮 通訊員 李普娜 常文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