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當特朗普在橢圓形辦公室拍著桌子喊出"零逆差"時,沒人想到這場貿易戰會細化到餐桌上。對于日本而言,接受特朗普的要求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日本農業長期依賴高關稅和技術壁壘保護,尤其是大米產業,國內市場自給率高達95%。若取消非關稅限制,美國低價農產品將迅速沖擊本土市場,威脅數百萬農戶的生計。更嚴峻的是,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預測,若全面讓步,日本GDP可能下滑0.59%——這一數字看似微小,但對長期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而言,意味著制造業與農業的雙重失守,畢竟這一數字相當于1.3個北海道經濟總量人間蒸發。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清單中除了農產品,還特別提及“擴大進口美國車”。這暴露了美方更深層的意圖:通過農業議題撬動日本在汽車關稅上的妥協。當前,日本汽車占美國進口車市場的三分之一,若美方借機加征關稅,豐田、本田等車企的全球布局將遭受重創。這種“以農逼工”的策略,實則是將貿易逆差問題轉化為全面壓制日本優勢產業的籌碼。
今天這一幕,好像有點熟悉。八十年代開始,日本對美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從1980年的200億美元激增至1987年的567億美元,占美國貿易逆差的30%-40%(2024 年中美貿易逆差達 3610 億美元,占美國總逆差的 39.3%)。美國認為日本的貿易行為,如政府支持、價格操控和市場壁壘等,導致了這種不平衡,損害了美國產業利益。 而事實上,里根政府的高利率政策推高美元匯率,1980-1985年美元升值60%,進一步削弱美國出口競爭力,加劇貿易逆差。為緩解貿易赤字問題,美國試圖通過貿易保護措施來制衡日本。同時,美國國會通過《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強化“301條款”,授權政府對“不公平貿易”采取報復措施。1981年,美國開始利用《貿易法》第301條款對日本施壓,要求其減少市場壁壘、擴大對美國商品的進口,并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美國通過這一條款對日本發起了一系列威脅性舉措,在貿易談判中要求日本做出讓步。這些舉措包括:
針對日本汽車設限威脅(1981年):美國政府威脅對日本汽車加征高額關稅或實行數量限制。日本選擇“自愿出口限制”(VER),每年對美出口汽車數量上限約為168萬輛,以避免直接制裁。
半導體貿易戰(1986年): 美國認定日本違反公平貿易原則。宣布對價值約3億美元的日本電子產品征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如電視機、電腦等),日本被迫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承諾限制傾銷并開放市場給外國芯片廠商。
知識產權保護施壓(1980年代中后期):利用301條款將日本列為“優先觀察對象”,威脅采取單邊報復措施。日本加強了知識產權立法,修改相關法律以回應美方關切。
要求開放農產品市場(例如柑橘、牛肉): 美國通過談判和301條款施壓,要求開放對美農產品市場。1989年日本取消對美國產牛肉與柑橘的進口配額,并逐步開放市場。
八十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帶出的一系列措施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美國的部分經濟焦慮,卻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結構性的產業格局,反而間接觸發了日本的經濟泡沫和“失去的十年”。
話說回來,“歷來造反的都是種田人,沒聽說商人能鬧翻天。”百姓是樸實的,種田就是為了吃飯。但凡只要能吃飽肚子,誰也不愿意去起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