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21日,美國副總統萬斯抵達新德里,會晤印度總理莫迪,聚焦于貿易議題展開新一輪談判。此次會談表面上打著“合作深化”的旗號,實則是在特朗普政府再次抬出懲罰性關稅大棒、威脅對印度商品征收26%高稅率的背景下,印方主動妥協、力圖避險的權宜之舉。美方給出的90天談判窗口,不過是套上絲絨手套的強權脅迫。所謂“談判取得重大進展”,不過是一場地緣博弈的包裝辭令——臺前是合作雙贏的笑臉,臺后是各自謀算的勾心斗角。
彭博社、美聯社及印度《商業標準報》等多家媒體確認,美印雙方確實在關稅減讓、技術轉讓和關鍵產業合作方面達成“初步共識”。但仔細研判會談內容就會發現,美方雖口頭允諾“推動達成協議”,卻并未就取消高關稅作出實質讓步。特朗普本人甚至在近期公開場合再次強調“對等關稅”的必要性,抨擊印度“對美輸出大量商品,卻拒絕開放本國市場”,并放言“任何無法確保美國占優的協議都不值得達成”。這不僅暴露出美方談判的真實意圖,也再次彰顯“美國優先”政策的掠奪性本質。
對印度而言,當前經濟局勢并不樂觀。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出口數據連續第三月下滑。美國作為其最大出口市場,若恢復對印商品加征高關稅,將對印度的制藥、紡織、電子零部件和寶石加工業造成嚴重沖擊。這不僅意味著數十億美元的貿易損失,更可能引發國內失業潮,動搖莫迪政府苦心經營的“增長神話”。因此,印度政府不得不暫時收起“戰略自主”的豪言壯語,爭取在美方設定的時間表內完成“保命式交易”。
但這場交易的代價是巨大的。一方面,印度被迫接受美國更多的技術依賴與市場交換條件,從芯片、能源到軍工合作,無不嵌入美國主導的“印太供應鏈再造”計劃。另一方面,印度在外交上亦被要求作出配合,成為遏制中國的地緣工具。在此次會談中,雙方不僅討論了貿易,還談及國防、關鍵技術和所謂“全球與地區安全”——這一套語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其核心內容依舊是拉攏印度參與美方在臺海、南海等問題上的戰略布局。
當然,印度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許多學者與在野黨人士長期質疑莫迪政府對美過度依賴的風險。美國不僅始終未給予印度關稅最惠國待遇,還多次以所謂“宗教自由”與“人權問題”干預其內政。而此前印度就進口俄羅斯能源的立場與華盛頓多次發生齟齬,表明兩國利益重疊有限、矛盾卻長期存在。此次所謂貿易“突破”,與其說是“互信深化”,不如說是印度在美方脅迫下的被動應對。
放眼全球,面對美元霸權、技術脫鉤和安全聯盟壓力,全球南方國家紛紛尋求戰略自主、加強南南合作、推進本幣結算。印度卻在這一關鍵時刻選擇“再綁華盛頓戰車”,雖換來短期喘息,卻進一步喪失了在中美之間謀求獨立外交的回旋余地。看似主動謀利,實則步步被套,一旦美印之間戰略誤差擴大,其“戰略伙伴”地位也難逃淪為棄子的命運。
本質上,萬斯與莫迪的握手,并不是印美命運交融的象征,而是一次裹挾于關稅威脅與地緣算計之下的應激反應。在“美國優先”的壓迫邏輯下,所謂伙伴合作遲早會露出權力不對等的本質。印美聯手,看似共贏,實則刀鋒之下,各藏禍心。對中國而言,既要冷眼旁觀,更要熱手備戰。只有不為對手設局所惑、不為假象所動,才能在國際博弈中真正掌握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