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啥要進口大豆呢?咱自己不種大豆嗎?
在與美國的關稅戰中,我國重點打擊的美國農產品里,大豆是重中之重。中國每年進口大豆超9000萬噸,其中美國大豆占三分之一 。說到這兒,很多朋友就有疑問:大豆種植沒啥技術含量,中國種大豆也有幾千年歷史了,為啥還依賴進口?
最根本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土地資源緊張。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耕地卻僅占全球的7%。這些土地首先要用來保證水稻、小麥等主糧的種植,這是糧食安全問題。如果用這些土地種大豆,主糧產量就難以保障。以9000萬噸大豆為例,若全部國內種植,大約需要7億畝地。而中國耕地紅線是18億畝,這意味著要用近三分之一的耕地種大豆,顯然不現實。
認真琢磨就會發現,大豆進口背后還有畝產量的問題。普通小麥、水稻、玉米畝產接近1000斤,袁隆平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可達2000斤,袁老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作出巨大貢獻,值得我們致敬。反觀大豆,最高畝產也就300多斤。這并非科研人員不努力,而是大豆的生長特性決定的。玉米、小麥、水稻的種子長在植株頂端,農業技術通過矮化、密植提升產量——矮化植株能避免頂端優勢過度消耗養分,讓果實更飽滿。但大豆種子長在植株中部,盲目矮化反而會降低產量,導致品種改良難度大、周期長。
從農民的角度看,大豆和玉米都可作飼料,但大豆田間管理比玉米復雜,對氣候依賴度高,農民“靠天吃飯”,種下去就是一年的收成,不敢輕易冒險,更傾向選擇管理簡單、產量穩定的作物。為解決大豆供需矛盾,我國推出“大豆振興計劃”,對種植戶給予補貼,部分地區補貼達300元,鼓勵農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此外,農業科學家也在探索提高玉米蛋白質含量,試圖用玉米部分替代大豆,降低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中美之間圍繞大豆的故事還有很多,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兩年前中美“大豆博弈”。后續有機會,再和大家聊聊這段精彩的貿易交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