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2024年度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四川瀘州古藺縣舉行,首次增設的“傳播貢獻獎”引發廣泛關注。該獎項由網絡帶貨主播董宇輝獲得,一舉打破傳統文學獎項的固有邊界,開啟文學與新媒體融合傳播的新篇章。
董宇輝因其個人影響力而入選該獎項的評選名單,并最終憑借其在傳播文學內容方面的突出成效脫穎而出。值得注意的是,他獲得的不是某部文學作品獎項,而是對文學“傳播”的認可。據主辦方介紹,設立“傳播貢獻獎”意在鼓勵更多公眾人物、媒體平臺、內容創作者,助力文學傳播、拉近大眾與文學之間的距離。
董宇輝的獲獎也迅速引發網友熱議。有人為其點贊,認為他將文學內容送達了更廣泛的群體,賦予文字更多元的表達方式;也有人質疑其專業性,認為主播“念錯字”“講歷史不嚴謹”,是否能承載文學推廣的職責。
人民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回應:“董宇輝的直播間在短時間內讓數百萬觀眾關注《人民文學》,這在當前媒介生態下已具不可忽視的傳播價值。”數據顯示,2024年1月23日,《人民文學》首次入駐董宇輝直播間,4小時點贊破億,總瀏覽量接近千萬;同年12月20日再次合作,2小時吸引觀看人數超700萬。
這背后,是中國文學傳播策略的悄然轉變。面對傳統紙媒讀者結構日漸固化的現實,越來越多文學機構嘗試通過新媒體與年輕一代構建對話。董宇輝的入局,不僅放大了文學IP的外部影響力,也讓經典文學作品借助短視頻與直播,走入更多家庭與課堂。
從傳播學角度看,董宇輝將文學“重新包裝”,融入互動性更強、節奏更快、情緒更直接的傳播場景中,使其成為“可以被消費的內容”,本質上是一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內容再創造。盡管形式新穎,但核心價值依然是文學本身——用語言觸及情感與思想。
此次“傳播貢獻獎”的設立,既是傳統權威文學獎項對互聯網話語權的主動擁抱,也釋放出“文學不是象牙塔專屬”的信號。它意味著未來文學將不僅限于發表在期刊或圖書,更可以在直播間、短視頻和播客中煥發新生機。
從“文學創作”到“文學傳播”,從“作品認可”到“影響力認可”,人民文學獎的這一突破,為內容生態的融合與發展提供了生動樣本。董宇輝的獲獎,也許只是文學大眾化路徑上的一個節點,但無疑將在當下乃至未來,激勵更多人以不同方式走近文學、熱愛文學、分享文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