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深,暖陽和煦。4月18日下午3點,和縣朝陽社區(qū)陋室公園內,“共朝美好 有鄰有趣”鄰里節(jié)活動熱鬧開場。居民們三五成群穿梭其間,或駐足閑聊,或牽手孩童嬉戲,理發(fā)師手中的剪刀聲、套圈游戲的歡笑聲、糖漿熬煮的滋滋聲此起彼伏。
志愿服務區(qū)里,李霞大姐的剪刀從未停歇。這位在社區(qū)義剪多年的“老熟人”,早成了街坊們口中的“貼心理發(fā)師”。“剪短些,夏天涼快!”她一邊利落地為老人修剪鬢角,一邊笑著嘮著家常。隔壁義診臺前,濟民醫(yī)院院長孟之木正給居民量血壓:“您這數(shù)值正常,平時多散散步。”幾句家常叮囑,讓原本拘謹?shù)睦先耸嬲沽嗣碱^。社區(qū)工作人員介紹,活動特意安排志愿者分時段服務,“既不耽誤大家生計,又能讓更多街坊受益。”
糖葫蘆攤主阮萍萍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裹糖漿的竹簽在她手中翻飛如蝶。“草莓糖葫蘆送完了,試試葡萄的?”她將最后一串遞給眼巴巴的孩子,轉頭又往鍋里添了把白糖。一旁,涼皮的麻醬香正混著酸梅湯的涼氣漫開。幾個老街坊索性拼桌坐下,邊吃邊聊。“剛才看到的莧菜嫩得很,我家老頭子就愛這一口!”“趕明兒我也去萬壽村買點土雞蛋……”
套圈攤位上,蠶豆、茼蒿、花菜等時令蔬菜早已“嚴陣以待”,孩子們攥著塑料圈躍躍欲試。“手腕放松,輕輕拋。”工作人員葉翔正半蹲著給孩子們做示范。塑料圈“哐當”一聲砸中玉米又彈開,他轉頭沖其他孩子眨眨眼笑道:“手不穩(wěn)的試試大轉盤,保準拿獎!”隔壁DIY區(qū)里,彩繪風箏正被孩子們蘸著顏料涂出彩虹,干花團扇上志愿者正教孩子們將花瓣貼成蝴蝶模樣。巴掌大的小草帽成了最搶手的物件,憨態(tài)可掬的造型引得孩子們爭相試戴。“我要畫星星!”“我要貼亮片!”顏料還沒干透的小手抓著帽子就往頭上扣,家長舉著手機連拍:“這帽子像極了我們小時候夏天戴的迷你版!”
助農攤位。
助農攤位前的人流始終不斷。大榮村的哈密瓜帶著晨露的清甜,萬壽村的土雞蛋摞成了小山,興圩村的黑木耳片片厚實,東河村的莧菜水靈靈地泛著紫紅。“自家種的,絕對沒打藥!”村干部周升軍抄起一把莧菜晃了晃,菜葉上的蟲眼成了天然廣告。居民王女士拎著剛買的土雞蛋笑著說:“以前我也是農村的,這蛋殼上還沾著草屑,一看就是散養(yǎng)的!”活動尚未結束,不少攤位的竹筐已見底。吆喝聲與笑聲中,新鮮地道的農產品裝進了居民的菜籃,村集體和農戶的銷路也在煙火氣里越拓越寬。
暮色漸濃,居民們拎著瓜菜、孩子們舉著風箏散去。這場沒有舞臺的社區(qū)聚會,不僅讓溫情在互動中流轉,更讓城鄉(xiāng)在煙火氣里緊緊相擁。(祝偉宏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